热点追踪  执政党建设  可持续发展  改革经验  改革典型  政策理论  文献选编  神州巨变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
特色总网 > 伟大实践 > 改革经验 >
推荐资讯
上海市浦东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
·三十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制定访谈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成就和未来
·高明的改革,就是尊重人们的权利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30年来军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年成
·人事人才工作:与广西经济社会协
·中国教育30年:政治局曾讨论决定
·宁波: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引爆
特色推进
潮州:民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
·潮州: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特色产业
·首届中国特色实践论坛大会现场
·顾秀莲在中国特色实践论坛开幕式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为推进民生水
·总设计师何镜堂:东方之冠完美诠
·李毅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
·奚国华: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竞争优
·最具中国特色系列评选表彰大会暨
·关于开展第二届最具中国特色评选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me@hotmail.com

改革开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时间:2009-09-1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遵照邓小平关于“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精神,沿着特区建设初期提出的“以智取胜”到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乃至又好又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阶段的“构建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战略主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走出了一条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路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厦门经济特区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能够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成就

  1、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分别为18%、24%和21.3%;常住人口人均GDP约5.71万元,居全国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7%和13.8%,实现同步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已达1.3:53.1:45.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4%,轻重工业比重为31.3:68.7,工业重化度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良好,到2007年,全市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产生的GDP比值为39.4%,当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5%,常住人口人均实现财政收入1.03万元;每万元GDP综合能耗0.63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厦门以占福建省6.5%的常住人口、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5.2%的生产总值、27.1%的财政收入和53.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2、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实现了由“梯度推进”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由“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向“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转变。加大岛外农村建设投入力度,2007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55.3%,23.6%的岛外行政村(居)完成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构建农民稳定增收多元化机制,完成12.7万农村劳动力战略性培训,创造性实施“金包银”工程和股份化项目。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37元,位居全省首位、副省级城市前列,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占人均纯收入的50.9%和11.4%。坚持“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2007年34家市级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43.26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近5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统一户籍,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投资6.2亿元全面完成全市156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率先实行与城乡并轨运行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将农民低保纳入地方性法规,由政府出资为全市所有农户(含“村改居”)统一办理居民住房保险。


  3、构建了区域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区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928个,协议外资287.2亿美元,实际到资169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约略80%,厦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成区已由1980年的14平方公里,发展到2007年的18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68.3%。厦门已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物流配送中心。2007年海港年货物吞吐量811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62.7万标箱,居世界第20位;年旅客吞吐量868.47万人次,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货邮量分别居全国第四、第七位。目前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厦门建立贸易关系,年进出口总额达239.57亿美元,成为我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厦门还吸引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和18家外资银行,努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同时,厦门着力提升国际交流的层次与水平,以“9.8”国际投洽会和“4.8”台交会为重点,每年举办逾1500场的各类会展;发展以“小三通”、海上游和豪华邮轮为特色旅游业,年旅游收入已达239.57亿元;持续构筑以国际马拉松、世界合唱节等为代表的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合作平台。如今已有3个国家在厦门设立领事馆,并有12个国外城市与厦门结为“友好城市”。厦门作为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4、创建了文明、生态、和谐的人居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人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等称号,位居中国城市和谐发展指数第二位。厦门着眼于社会自然生态一体化,树立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坚持以制度保障为先,先后制订7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110多部行政规章,努力构建生态城市治理结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注重资源集约化利用,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区投资密度21亿元,实现工业产值42亿元,万元GDP耗电864.4千瓦时、耗水18吨,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先后分三期投入5亿元进行筼筜湖综合整治,还有五缘湾、园博园、西海域等生态修复工程均成效显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已将厦门的海域生态修复工作,作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主动承担生态共同责任,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支持上游的龙岩和漳州两市用于九龙江流域生态整治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合作“双赢”。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建生态文明城市。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中央编译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课题的形式,完成了厦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经验的调研,向中央领导作了专报,并在《求是》杂志发表了厦门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5、搭建了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厦门认真履行加强对台交流合作的历史使命。积极开辟两岸往来便捷通道,厦金直航自2001年1月2日正式启动至今年4月,累计航行21506航次,运送旅客266万人次;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推动两岸直接往来新突破,从1997年4月9日启动对台船舶试点直航以来,累计运输308万标箱,占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吞吐量的70%以上,厦门还参与两岸节日包机,累计进出14个往返航班,旅客4413人次;搭建对台经贸合作平台,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新进展,累计吸引台资企业3169家,合同利用台资84.5亿美元,并连续举办十一届对台机电商品出口交易会等大型展会;开展多方位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台胞祖籍地优势,以闽南文化为载体,吸引台胞回大陆文化寻源、宗族寻根、民俗寻宗,推动两岸图书交易会、保生慈济文化节等两岸共同举办的文化、民间活动的持续开展,推动厦门卫视、海峡导报、厦门晚报入岛宣传,努力增强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感;认真落实对台方针政策,搭建直接处理涉台事务的新平台,为维护两岸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

  1、奠定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微观基础,增强企业的主体作用

  厦门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和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有力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厦门国有经济以规模工业企业的3.7%资产,通过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带动和实现了22%的规模工业总产值和31.1%的利税。近年来,厦门又把国有企业归并组建为十大资产经营一体化公司,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带动力。民营经济在农业、商贸、中介机构、房地产等产业形成优势,创造全市GDP的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5%,实现税收占11%。由于厦门建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制造业为例,全市企业中增长型的占85%以上,有51家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8家;高科技企业360家,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61.3%;企业产销率达98.8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3.91%,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构建面向国内外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厦门已经建立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和包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除国家统一决定的以外,其余价格全部放开。率先停止土地行政划拨,实行公开挂牌招投标,提高了土地开发效益,城市建成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创造GDP5亿元人民币。率先设立人才市场,并按照市场需求制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3.55%,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坚持对内对外协调开放,国际国内市场共同发展。在对内开放上,不以区域对象作为市场准入条件,近些年来每年吸引100亿元以上内资,外地政府、机构和大企业在厦设立办事处总计达2000多家,并倡导推动了闽粤赣相邻十三市和闽西南五市的区域协作。在对外开放上,坚决落实国家对加入WTO的承诺和安排,努力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国际贸易、国际认证、金融运行、知识产权保护等国际通行规则在厦实施日益完善。推动各种要素市场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建立区港联动的保税区,着手兴建出口加工区、港区、物流园区功能叠加的大保税港区,实行口岸通关一幢楼联合办公和无纸化办公,提高通关效率。推动经济和社会管理运行信息化,培养壮大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人才,同时,形成有利国际竞争合作的市场环境。世界500强有41家来厦投资72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3.98亿美元,国际著名的金融商贸、物流企业也入驻厦门,国内近百家知名企业也来厦门设立总部或运营中心,提升了厦门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水平。


  3、加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厦门在推进机构改革的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组织清理规章制度,审批事项由1177项精简为200余项,并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等审批制度改革,其中工程项目审批时限由原来三个月以上缩减为45天;实行绩效管理、问责制、同岗代替制等行政机关效能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行政资源市场化运作,政府采购,财政投资项目、公共资源出让等一律进行招投标;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事、网上办税和网上审批监督的制度,保障政府管理的公正、高效、廉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地方立法和普法工作,率先在全国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推进司法公正,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开发建设中提出了“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综合平衡”的原则要求,求解投入产出效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值。努力推进社会管理的建设,形成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提高行政效能和公信力。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全国大中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评估,厦门政府的诚信,决策服务能力都列居第二名。世界银行还将厦门评为中小企业投资的金牌城市。

  4、构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厦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效益优先与兼顾公平、实行市场配置与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等关系,改变了政府作为唯一分配主体的状况,坚持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利用资本、技术等个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了企业产权制度、自主收益分配制,同时实行全市最低工资制;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阳光工资改革,住房、通信工具货币化改革,以及实行个人调节税,工资收入监测评估机制等,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促进共同富裕。2007年,厦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37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4.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40亿元;城镇居民、农村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92平方米、52.3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厦门还在全国率先推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险合一”的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统筹和个人专户,率先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最低生活制度,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城市非从业人员、未成年人、农村农民、外来员工医疗保险都纳入社会统筹,在全社会形成了覆盖常住人口、项目制度办法可行、资金运作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体系;去年底,全市职工参保人数53.83万人,占应保人数98%以上,外来员工参加医保51.73万人,城市居民非从业人员、未成年人参加医疗保险13.3万人。今年,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01%,各类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105.42亿元,运转状况良好,有力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合法权益,减轻了企业负担,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公平,对于特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5、推进厦台关系的功能性机制性建设,努力寻求两岸和平发展的空间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肩负着推进两岸合作交流的历史使命,这对于祖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对台部署,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从“以经济促政治、促三通”和“做台湾人民的工作”这两个层面上,积极推进厦台合作交流的功能性、机制性建设,努力寻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空间。经国家批准,厦门先后设立集美、杏林、海沧三个台商投资区,创办了象屿保税区,全国唯一的大嶝对台小商品贸易市场和全国首家台湾水果集散中心,打造厦台经贸合作平台。率先开放台商投资基础设施、商贸业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台湾大学生来厦就业,不断拓展台商投资领域。在全国率先推行“台商投资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第一个在大陆成立台商协会和台商会馆,设立台商投诉中心、行业联盟,维护台商合法权益,使台商投资在厦门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厦制造业台资企业约80%盈利、60%增资扩产,40%到内陆扩大投资。努力在机制上实现两岸三通的重大突破。1991年正式与台北建立邮件直封关系。1996年开通两岸经厦澳台一机到底的航线,继而首次成功实现两岸货运直航。并于2001年1月实现厦金“地方性航线”直航,使之发展为台胞出入大陆最为经济便捷的主通道,最终启动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和台胞海峡两岸行海空一条龙联运服务项目,并圆满完成两岸客运包机,为两岸直接三通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台胞祖籍地和闽南文化优势,努力构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接待隔绝40年首次来大陆的记者、台胞寻根谒祖第一团,最早组织地方戏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赴台演出,继而在新闻、教育、科技、民俗、文化等领域开展密集的交流交往。厦门还成为除北京之外,海协会、海基会唯一工作地点,并开创厦门、高雄互邀市长访问的两岸先例,率先实现与国民党台中市党部的基层党际交流。

  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两翼,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厦门经济特区的每一项改革、每一个进步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一次次冲破了姓“资”姓“社”的困扰,投资建设“冷”与“热”的争论,前进道路上“红灯”与“绿灯”的诡辩,以及特区未来“特”与“不特”的顾盼,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提出了五大战略任务:以工业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业基地;以扩大辐射、强化服务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坚持项目带动,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构筑我国东南沿海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改善民生,构建文明、生态、和谐的人居城市;发挥优势、服务全局,促进厦台合作交流,体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凸显两方面内涵:一是主动化解制约。地域小、人口少、资源不足,决定厦门只能坚持集约化发展,重视节能减排,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例如厦门水资源匮乏,包括邻近地区全年可供用水约6亿吨左右,但去年只用了2亿多吨,却产生700多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充分发挥优势。厦门在实施奋斗目标和五大战略任务中,都充分考虑并不断地增创发挥了海、港、侨、台五大优势,聚集合力,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2、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相统一

  厦门经济特区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促开放,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展:一是顺应开放,推进改革。特区建设伊始,外商外资企业入驻,马上遇到企业登记注册、用地用水用电用工和生产资料供应等生产性服务问题,很快出现粮油、副食品等凭证供应等生活服务问题。厦门市委、市政府以顺应开放需求、以改革开路,一手抓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设立外商投资办理中心、特区劳动服务公司,放开小商品价格,取消粮油、副食品票证,放开市场供应,乃至对工业生产资源实行双轨制,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开放的顺利进展。1986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实施国有企业利税分流改革,组织拆消市农业、水利水电、机械冶金等八大行业主管局,组成八大公司,参与市场运作。随后又组织了外汇分成、金融信贷、劳动用工、商贸体制、外贸制度等突破性改革,为扩大对外开放闯出新路。二是未雨绸缪、化解矛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召开以后,厦门市委、市政府集思广益,作出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明确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可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认真研究、把握改革开放可能出现的问题,争取措施,化解矛盾,既深化了改革,又确保社会的稳定。例如,在国企改革中提出“少破产、多兼并,少关闭、多嫁接改造”的改革指导方针,在全国率先建立养老、工伤、医疗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推行了失业保险、再就业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等措施,以最小的震动保证国企转机建制全面完成。三是抓住热点,包容共赢。随着特区建设进展,外来员工大量增加,厦门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建立劳动力市场,开展岗前培训和文明市民教育,率先建设外来公寓,实行外来员工工伤、医疗保险,坚持八小时工作制,搞好法律援助,设立外来员工文化娱乐场所,表彰关爱外来员工的企业和优秀外来员工。2007年,又作出三年内让所有外来员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被评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



  3、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协调

  厦门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有机结合,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保证重点改革的顺利突破和改革任务的整体推进。国企作为与计划经济紧密联系而又互为依靠的所有制形式,必然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厦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国有企业改革转机建制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亲任组长,组织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转移,全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确定了“国有资产监督部门——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强化对国有资本监管。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为保证公有制企业这一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厦门实行政企分开,整体推进了计划审批、投融资体制、财政管理、税务管征、价格审核、企业登记、金融证券、外贸外汇、劳动人事、住房制度、文化教育,乃至社会民事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既保证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又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98年,厦门市委、市政府与国务院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共同组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综合评价》这一课题研究,并结合对厦门进行评估,认定厦门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进而转入以宏观行政体制建设为重点,结合推进文化、教育、卫生、农村、金融等配套改革以及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完善,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的阶段。



  4、发展为重与以民为本相一致

  厦门经济特区把发展为重与以人为本一致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一是主动为人民群众着想。厦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市委、市政府要求城市建设应让人们多见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建设环岛路时,强调要把大海、沙滩留给百姓。厦门在推进城市一体化时,就想到失地农民的利益,立即组织调研,迅速形成决策:提高征地拆迁赔偿标准,土地赔偿价格提高二倍半;组织劳动力战略性转移,户均至少有一人入厂打工或自主创业;实行失地农民养保险,基金纳入全市统筹。同步实施“金包银”工程,征地时返还一定比例的土地给农民集体,已有6.5万农民入股兴建厂房和出租房,已建成的“金包银”工程年人均可获收入3000元左右。这些举措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二是兑现人民群众的要求。十六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每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都是事先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而且件件都办成,事事有成果。这些年,市委、市政府根据群众需求,专门组织力量破解就学难、就医难、交通难以及住房难问题,分别制定了相关文件,明确目标任务,狠抓措施落实,在全市基本建立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多层次教育保障体系和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仅破解住房难一项,2007年就投入建设四万套保障性住房,努力保障低收入人群实现居者有其屋。三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人民发挥主人翁精神投身于改革与发展的热潮之中,并在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和智慧。厦门在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中,政府为主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而更多的措施落实则是依靠农民自己。广大农民发挥首创精神,创造出基地型、订单型、链接型、服务带动型和农工商一体化等生产组织形式,把全市农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厦门还致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在农村,狠抓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的落实;在国企改革中,有关企业转机建制的方案、奖惩福利方案、员工辞退方案等等都坚持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才能实施,切实把依靠群众落到实处。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促进

  我们党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发展,不断明确和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方针,切实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思想领先。始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南,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不以牺牲精神文明去换取经济的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去换取经济的发展。从“八五”开始,厦门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时,都制订了精神文明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做到两个文明建设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评比。历年来,厦门还把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996年市委、市政府就做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定》,市委还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的署名文章,强调在工业化进程中,完全必须而且可以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在市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四位一体”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二是机制创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致力于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党委统揽、齐抓共管、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夯实基层的领导工作机制,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投入保证、政策推动的发展机制,教育先行、文化促进、法制规范、责任点评、品牌示范、科技引擎、全民参与的活动机制,使两个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发展。高度重视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率先建立联动指挥、医疗急救、灾害预警、交通管理、安全防范、施工监管、环境保护等远程监控指挥系统,用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益。三是党建保证。加强党的建设是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厦门市委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不断健全市委和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利用党员活动,办班轮训,集体学习等形式,开展对党员的全面教育。近年来厦门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主题,从而研究制定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并全面制订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搞好组织设置,创新工作方式,优化活动内容,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党组织全覆盖,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厦门市委始终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办法,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最早推行考察预告制、公示制、票决制、竞争上岗、试用期等举措,提高干部工作民主化和考核任用的准确性,增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大力推行“阳光工程”、深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让领导干部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风口浪尖中经受考验,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要推荐好友】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上海社科院院庆50周年智库成果: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回顾
    下一篇: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相关链接
    ·三十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制定访谈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成就和未来
    ·高明的改革,就是尊重人们的权利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30年来军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年成
    ·人事人才工作:与广西经济社会协
    ·中国教育30年:政治局曾讨论决定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和丰富经
    ·宁波: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引爆
    ·江苏省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瞬间沧桑·图片中的30年(1)大
    ·利用侨资带动经济起飞——福建省
    ·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发展之路:
    ·要GDP,更要碧水蓝天
    ·继续解放思想的中心课题仍然是“
    ·谱写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大包干”带来大发展:安徽凤阳
    ·在浙台商正加速崛起与浙江经济比
    ·我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幅跃升
    ·浙江经济,三十年传奇
    ·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
    ·改革开放30年:平安浙江,幸福的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稳居第三位
    ·与时俱进推动基层全面建设发展进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法治浙江,和
    ·纪念改革开放30年:风正帆扬党旗
    ·改革开放30年:浙江“农业版图”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江苏大事记
    ·解放日报评论员:力推“中国制造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江西省解放思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浙江划时代的
    ·辉煌北京30年:北京年利用外资金
    ·山东“转”出新天地“调”出新实
    ·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十):中国真
    ·辉煌30年:三十年出入境变化凸显
    ·改革开放30年:山东改革创新无止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实现大跨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圣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创争总网 中图网 国情网 年鉴网
    特色总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