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东“转”出新天地“调”出新实力
|
|
时间:2009-09-14 |
|
历经改革开放30年高速增长,山东经济站在新起点上,迎来了具有转折意义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既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焦点所在,又是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
深秋时节,深入全省采访,记者真切感受到:省委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围绕一个“转”字,把握一个“调”字,通过各种创新举措,寻找发展新路经、创新发展新优势,“转”得更快了,“调”得更好了。
打造支柱产业新优势
10月22日,满载进口原木的巨轮刚刚靠近日照港木片码头,高大的桥式抓斗接卸机就迎上来,巨臂伸缩间,木片进入高架皮带机,直达加工车间。在日照临港产业区内,这样紧张而繁忙的场景到处可见。
依托区位优势,日照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吸引韩国现代威亚发动机项目、亚太森博纸浆二期项目等百亿元、数百亿元的大项目落户临港产业园。据介绍,通过“西拓南进北上”,不断拓展发展腹地,汇聚优势资金,拉长产业链条,临港工业逐渐壮大为日照的支柱产业。1-9月,临港产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增长57.1%,为日照市GDP贡献率达13%。
无论是临港工业之于日照、商贸物流之于临沂、太阳能产业之于德州、文化旅游之于泰安;还是重化工业之于淄博、石油化工之于东营、纺织产业之于滨州……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过程中,如何壮大既有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皆为各市谋篇布局的落力点和侧重点。
在淄博市的工业产业体系中,重化工业占比高达80%以上。市委领导认为,粗放的发展方式不能归咎于偏重的产业结构,“问题不在产业属性上,而在工艺水平差、技术标准低、设备落后上。”
为提升产业层次,淄博市拟定5年投入1500亿元计划,大力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下大功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将材料、机电、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提升一遍”,打造“重而优”、“优而特”、“优而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记者了解到,先期进行改造、提升的材料产业中,高分子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耐火材料及节能材料等,已成为淄博最具竞争优势的新产业。
借力、借智、借资本、借市场——东营市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同样实现了“做大培优促强”的目标。市委书记张秋波告诉记者,今年,通过引进中海油合作项目,全面改造提升小炼化企业,做大了石油、化工及相关产业;通过与美国休斯敦市的战略合作,高起点进军石油装备制造业,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技改项目投资436.5亿元。
培植新兴产业增长点
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今年,许多地方的出口增幅下滑。但禹城市前8个月的外贸出口不降反增,同比增长49%,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市委书记黄金忠给记者解谜:“高技术生物产品是出口逆势高增长的法宝”。
高技术产品意味着市场竞争力,高技术产业意味着区域经济优势。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介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德州在做三件事: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创新”作为调整工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在膨胀工业总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层次和产品水平,造就出大批新品、名品。目前,德州市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和中国汽车零部件基地等多种产业品牌,形成了颇具竞争优势的品牌集群。
依靠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优势产业形成品牌带动效应,是各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新兴产业增长点,同样成为各地“转”的目的,“调”的方向。
临沂批发市场经营业户朱崇华透露,江北货物发往江南、南方货物运往北方,中途都要在临沂周转,原因是临沂的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40%。“物流天下”的临沂已形成各类交易市场1010个,日客流量20万人次,年交易额850多亿元。围绕批发市场,临沂市建设物流园区、引进电子交易平台,形成了以立晨、澳龙、鲁信等国际物流企业为龙头、2000多配送业户为支撑的综合运输网络,年物流总额1500亿元。
事实上,随着产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服务的发展,我省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信息服务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看准了这一趋势,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地,将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致力于将现代服务业培植成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制高点。
提升绿色竞争力
在滨州市的耗能、排放大户中,纺织、化工、造纸领域的落后产能占了80%还多。为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滨州市一口气关掉280余家“五小”企业,淘汰落后设备36000多台(套),年减少产值140亿元。但他们没有简单地“一关了之”,而是坚持关“小”上“大”、关“劣”上“优”。
“节能减排要处理好‘增’与‘减’的关系,以扩大优质增量提升总量、优化存量。”市委书记邓向阳对记者说,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同步实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消耗下降、污染减少,走“结构增效、结构减排、结构降耗”的新路子。
与滨州不同,济宁市的节能减排是“以减促增”。市委书记孙守刚介绍,济宁市80%的耗能集中在工业,工业耗能80%集中在100户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电力、煤炭、水泥、化工、造纸、烧碱六大行业。关闭、压缩产业内部的落后产能,腾出指标、环境空间,新上超临界、超超临界电力环保大项目、好项目,济宁同样赢得了节能减排主动权。
“增”中“减”,“减”中“增”,各地虽招数不一,但目的相同——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在“发展”与“降耗”的双重抉择中,循环经济被看作是提高效益与降低消耗的最佳结合点。
过去,“煤炭企业一感冒,新泰经济就打喷嚏”。为破解“一煤独大”对经济的制约,新泰市在发展煤—焦—化工循环项目的同时,投资120多亿元上了一批精细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业项目,“循环经济”和“做大非煤产业”双轮驱动,摆脱煤炭依赖症。截至目前,新泰市属非煤工业所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由2002年的38.6%上升到90%,煤炭比重由61.4%下降到10%。在最近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中,新泰位居27位,比去年前移4个位次。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随着河北盐山县“沧海管业”、唐山市“唐山特钢”、天津市庆顺科技公司等10多家企业陆续搬至庆云县,鲁、冀和天津交界处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钢铁管件制造业基地。
庆云县仅是德州市实施“南融北接”战略的受益县之一。今年以来,德州市按照“承接辐射,当好配角,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思路,向北“对接”环渤海经济圈各城市,向南“融入”济南城市群经济圈,实现了产业、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多方位发展。
齐河县“融入”济南都市圈后,在济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开辟蔬菜专卖区,每天向济南发运鲜菜、肉蛋奶。陵县“对接”天津后,不仅建起了“天津纺织城”,还获得了天津市粮油集团公司全部挂面产能和1/3的面粉产能,所产面粉、挂面直销天津市场。记者了解到,平原、临邑、武城、宁津、乐陵等县市的生猪、粮油、蔬菜、调味品、各类农产品、纺织品等畅销天津、济南市场。德州俨然成了天津的“粮袋子”、济南的“菜篮子”。
实际上,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优势与劣势,转变发展方式,既要放大优势,又要拉长“短板”。在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调”的重要手段就是在大区域内配置优势要素,在大市场上实现互补共赢。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我省新一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中,各种“方位”的“对接、融合”风起云涌:潍坊对接青岛,融入半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经济体;日照、临沂、济宁、枣庄、菏泽对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东营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对接“两翼”,“两翼”融入“一体”……可以预期,区域大对接、大融合、大发展,必将夯实“山东经济地理新实力”,筑就“山东经济地理新高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