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的分析
|
|
时间:2009-09-14 |
|
一、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发展取得的成绩
30年间,陕西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初步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总体而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丰收,果业、畜牧业成为农民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苹果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浓缩苹果汁出口量已占世界贸易量的四成以上。
在户籍制度上,从2005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取消户口迁移中计划指标的限制,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上,农民“知识化、职业化、文明化”进程加快,积极开展“改陋习、育新人、建新村、树新风”活动。总体而言,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农民农业税“零负担”。农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21个,覆盖人口达到1202万,参合率居中西部前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饮水工程速度加快,道路建设力度加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进展顺利,行政村广播电视和固定电话“村村通”全面实现。
一方面,30年来,陕西的农村教育逐年加大投资,从2005年开始,陕西省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2007年6月陕西顺利通过国家“两基”督导检查验收组的评估验收,提前一年在西部十二个省区中率先实现“两基”达标。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第一次实现了年增加两百元的目标。
二、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是农业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农业产业化深度不够,其次是农业基地建设缓慢,第三是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最后是实际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二是农民问题。种植粮食仍然是主要作物,对现代生产资料的运用率低,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人口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失地问题严重。农民工还有许多实际困难。
三是农村发展中的问题。虽然户籍制度已经改革,实行一元化,但是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城乡长期以来的教育差别等原因,城乡融合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中央概括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陕西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而且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成为陕西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
三、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发展问题的解决思路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首先要抓好产业项目,其次要打造特色产业,并抓好城镇建设。必须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集聚、专业化分工布局、集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用于基本农田和水利、道路、电力、沼气、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搞好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治理,增加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关中通村道路向自然村延伸,改建农村通乡、通村油路水泥路,实现全省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路、通班车;大力发展小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以城乡一体的理念搞好村庄规划和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改进基层农技服务,健全畜禽良种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体系牞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村级信用评估体系,扩大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搞好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保护耕地。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加强农村建房用地的管理;逐步做好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注意节约土地,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领导与依法治理,切实保护耕地。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巩固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就近就地从事非农产业,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规模和效益,积极探索农民财产增值的有效形式,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和合理补贴的问题。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脱贫问题。
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职业教育事业,使农民达到从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
科学的规划新农村建设。以行政村域为单位做规划的局限性在长三角、在苏南已经出现了,这种局限性将对未来的村落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陕西在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时应该注意克服、避免以行政村为单位做规划的局限性。
保证农村的治安。首要的措施还是加大教育的力度、加强媒体宣传教育;其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加强城市文化的带动;第三,用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农民做潜移默化的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