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和世界眼光
|
|
时间:2009-09-14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反映人民心、中国情、世界观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具有宽广的开放性和世界眼光。开放性和世界眼光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更鲜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更宽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丰富。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在深刻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郑重向全党全国人民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正是基于这些深刻的认识,我们党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以昂扬的姿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不能看到有风险、有不利因素,就因噎废食,不敢参与进去。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对此,如果我们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难以有新的开拓。”
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过往的44次集体学习中,包括“世界”、“国际”、“海外”等词的主题占40%,由此可以看到中央领导层更加重视研究时代特征,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进行考察,并注重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和经验。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多了解一些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善于进行战略思维。要切实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在2004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对世界上其他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要进行深入研究,大胆借鉴,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这一重要论述,鲜明提出了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中政党政治有益成果的问题,对我们以更加宽广的眼界进一步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更好地总结执政能力建设经验、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中国古语言道:山不辞微尘,所以成其高;海不绝细流,所以成其深。任何真正科学的理论都具有开放性品格,保持高度的开放性是科学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是融会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具有稳定性,但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伴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和彻底的开放性,能够始终正确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因而,它才能够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既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又能把握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基本立场、理论品格,以及共产党人对人类终极自由和全面解放的追求的理论生成和发展机制。逐渐分清了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立足于本国本土,又可以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取长补短,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俱进、与世界文明偕行的道路,是在探索中学习、在借鉴中创新、在建设中突破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把事情放在全球的环境下考虑,常常会得出与放在狭隘范围里考虑所得不出的结论,可以得到过去意想不到的收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做出了科学判断。邓小平同志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以及“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历史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生成点、发展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得高、立得稳、看得远、走得好的前提。正是有了这个实事求是的基本判断,我党才有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考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考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相结合,考虑国际环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中国的发展不能离开中国国情的制约,又不能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进行,必然受到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从时代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从世界政治经济的总格局俯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命运,当今世界,开放已成为历史大趋势。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也是深化改革的外部动力。当今世界仍处在冷战后的一个大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许多挑战,也存在许多风险。因此,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以维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在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体系、探索和平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还很不足,需要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无论在技术、文化还是体制上,学习、借鉴,都是为了自主创新。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合作正在不断加强,日益广泛的沟通与合作,不仅历史性地锻炼和提升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而且也使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受了新的锻炼和考验,增添了新的内涵。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无需对外扩张和争夺殖民地去掠夺别国资源,而可以通过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去获得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国际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共产党无意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更不主张用暴力的手段去打破它、颠覆它。当然,现存国际秩序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主张用改革的办法而不是别的什么办法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一个公平、合理、和谐的世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使我们抓住了新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教育、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对外交流也日益增多。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过程,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特殊性的过程,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的过程,也是对世界做出中国独特贡献的过程。我们应该放眼宽广的世界,利用世界和全球的平台,推进“世界历史性事业”,让民族的更好地成为世界的,为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