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资讯
胡斯马义——精彩观点
保护环境,为子孙留下的一片绿地 [更多]
·胡斯马义——精彩观点之二
·郭俊陆——精彩观点之三
·精彩观点二:面对危机企业需要
·史海燕——人物简介
·史艳秋——人物简介
  热点资讯
史海燕——人物简介 史海燕——人物简介
石海燕-北京红都集团副总经理[更多]
·史海燕——人物简介
·经典语录
·日入1000元的快餐厅,利用“定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
·吴鸣——人物简介
·史艳秋——人物简介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销让成交率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用兑换币并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之源
 
时间:2009-12-14 
  
  摘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渊源的论断。笔者力求在建构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民族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台湾作家琼瑶说:“无论隔着山,隔着海,隔着岁月,中国人的心里总会流动着一条长江,一条黄河。”乡土文学家钟理和道:“原乡人的血只有流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古人云:有井水处有柳永;今人叹:有华人处,有金庸。这些精辟言语和不朽绝唱异曲同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和久远的震撼力。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支配千百万人言行的观念和力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文化模式。从狭义上讲,它是专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构成要素或单位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的集合体。它集儒佛法道等为一体,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为内在规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习惯势力或惯性,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辜鸿铭先生一言而盖之曰:深沉、博大、质朴、精深。其中,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下,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秋风扫黄叶般席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处于知识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正面临哲学和文化上的重新定位”。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共建民族精神家园。这凸显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治国方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关系不和谐的最深层的表现是文化的不和谐和断层,主要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冲突。③任何战略思想,“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思想资料作为渊源。”④笔者认为,作为蕴涵众多珍贵遗产和传世性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
 
    首先,两者在目标诉求方面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目标诉求主要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巨著典籍中。《礼记》云:天下大公,选贤与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朝田亩制度》喊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口号。孙中山先生的规划则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达到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目标。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它也被倾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平等,公平是贯穿两者的共同精神信旨。
 
    其次,两者在有关人的价值及社会发展理念方面颇呈趋同性。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珍贵璀璨的民本思想光芒。从孟夫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屈平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列子》中“天地万物,唯人为贵”的论述,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佛教中讲求:众生皆苦、普渡众生。这些都是悲天悯人的民本思想。根据《共产党宣言》的经典论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从“人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毛泽东认为“只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⑤邓小平提出我们的工作要由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来评判;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胡锦涛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发展方面,孟子曰:“知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可知天也。”庄子言:天地与我齐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含义是我们的发展模式要做到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构建。
 
    两者在接人待物策略上惊人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即“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而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采取了中庸之道的技巧,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略并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面前受到平等保护;经济运行遵循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处理两岸三地关系遵循“一国两制”。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兼收并蓄,显示了包容性。《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李斯《谏逐客书》中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溪流,故能就其深”的宏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一种宽容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认为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
 
    四、建构民族精神,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笔者认为,建构民族精神,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路径。
 
    首先,要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个体对于这个国家和人民最深厚的情感寄托。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情怀,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胸襟,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激情,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热情,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最原始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铸造改革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中,先秦法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革故鼎新言论为我们耳熟能详。改革家王安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论述,表明了改革决心和勇气。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必然要触犯既得利益者,是一种格局博奕。我们如果读懂了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艰难和远见卓识,那就会理解十多年前中国改革者“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赤子之心。三十多年来,我们获得了解放思想这一法宝。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所取得的一切改革发展成果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营造一个鼓励改革创新、“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挥反哺、支持中国改革发展的作用。今天,改革创新被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第三,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它的的血液流淌在五千年来形成的“日出而坐,日入而息”的社会运作模式中。《史记》里的警句言犹在耳:孔子厄陈蔡作《春秋》,西伯拘厩里演《周易》,左丘失明却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些典故点缀着自强不息的光辉,穿越了时光隧道,至今在思想文化层面给我们以永恒光辉照耀。唯物主义者认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强不息就担当了一种桥梁纽带作用。点燃自强不息的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精神表现为为勇于亮剑,敢于亮剑的革命豪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靠的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的气魄,而这本身就是自强不息;在推进四个现代化的改革年代,我们仍需要秉承先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的风格。1998年的滔天洪水,2003年谈之色变的SARS,2008年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和撕心裂肺的大地震都没有把我们压跨,相反,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着自强不息的赞歌和诗篇。自强不息人文品格的传承,在使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同时,服务着现代化建设。
 
    第四, 传承学以致用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格修养、强练“内功”是其原义。穷则独善其身。“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不传习乎?”湖湘文化学派,以王船山、曾国藩为代表,坚持“内圣外王”,将这种理念改造发挥为“立功立德立言”,主张内省务实、学以致用。这表现为我们通常吟诵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事洞明皆学问”、“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中国传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文化在一个国家建设进程中,起着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风雨洗礼中愈加根深叶茂,顽强辉煌。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们通过建构民族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潍坊新闻网6月9日电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董永亮)
 
    参考文献: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399—400。
    ②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P241。
    ③刘建武等主编:《科学发展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P144。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468。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1031。
    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我要推荐给好友】 【加入收藏】 【返回上页
  上一篇:郑玉玺:文化认同 国民责任
下一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