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管理跟企业管理有相通之处,比方‘人’的重要性。无论是学科的建设还是科研成果的产生,都离不开人。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如何激发大家持续的科研热情,学校的人力资源结构又该如何建设以支持这种需求等都是目前高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商学院》记者问道“和企业管理相比,学校管理有哪些特点?”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张新民教授如是说道。
身份转变
张新民坦陈担任校领导之后,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了:现在,他会更多地考虑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系统化的整合,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协调资源为学校服务,比如,跨学院的学科虚拟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问题等。
目前,张新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我们强调‘科研立校’。”张新民介绍,“其实高等院校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你能看到,在高校的竞争中,学术竞争是个很重要的指标。没有高质量科研支撑的教育长久不了,会使一个大学缺少竞争优势。我们需要按照国家的重点学科建设标准来建设我们的特色学科。”
身份的转变让张新民看到了不同的景色,更看见了挑战和困难。“现在的工作有很多是组织协调的工作。”张新民说,“如何提升核心骨干的视野和境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好的结果?如何让资源有效整合,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等。这些都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而迎接这些挑战的关键,就是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和提升。
借鉴企业管理之道
张新民认为,现代的学校管理应该借鉴企业管理的一些理念。“比如目标管理。原来,通常办学不提目标,只说开什么专业等。而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目标和使命,是目标导向的管理。”张新民说,“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的各种动态需求的满足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结合也是以后我们所需要借鉴的。”
另外,企业的经营传播也给了张新民启发。“我认为大学的经营意识要强。这里的经营不是盈利,而更多的是诸如品牌传播、品牌宣传。我们要更多地把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互动,关注社会、市场的变动。比较好的学校、学院,一定是社会资源非常丰富,让学校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和技术,让老师发挥价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张新民说。 张新民副校长提出了有关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几点想法:
找到更多的旗杆式的人物。
“人力资源分三个层次:人物、人才、人手。”张新民说,“一个单位的主要社会声望、学术水准,一定是有一些旗杆式的人物来做代表。这样的人有多少,能就决定了这个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有多大。目前,我们在引入人物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持续科研产出的动力机制。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何让科研队伍少一点惰性,多一点积极性、让他们的发条持续上着呢?张新民对此有这样的看法,“有科研成绩的老师不仅有科研地位,还要有经济地位。。对于年轻人,我们主要靠职称导向的激励机制,副教授、教授的评定都有硬性规定和基础。”
除了一定的经济鼓励外,张新民说还要提倡教师们能享受科研。“事实上,当你看到你的成果,比如我编写的教材能给学生、企业管理者带来启发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能不断被传播。”张新民还举了一个70多岁老教授的例子: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不定期的参加学术论坛,传播自己的东西,值得推崇的是他享受科研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校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学术成果的较好的环境,有机会让他们传播给更多的人,带来价值和成就感。我们不能左右大家的价值观,但是我们能创造条件给更多的研究者展示。”
同时,张新民主张适度的激励。“我强调对科研的经济刺激。但更希望这种激励可以变成常量,而非巨奖。未来,最高的境界是不用激励。教授们都以到这个学校讲课、是这个学校的教授以及以这个学校的名义展示学术成就为荣。”
评价机制决定行为导向。
学校的目标是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学。我们的科研评价标准就必须有科研评价的国际化导向。评价机制决定行为导向。我们把国际主流大学评价老师的标准,植入到我们的评价机制中去,这在我们的部分学科中已经开始实行了。
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产品的竞争力:学生和科研。而这背后还是学校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这也给我们管理者提出思考:学校的人力资源结构需要怎么做才能承载起这个使命。[转自《商学院》杂志2010年1月刊 记者 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