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后,便如一股狂风,驰突南北,纵横天下,一时神州狼烟四起,腥风血雨席卷天下。明朝无数忠臣义士宁死不屈,奋然而起,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用自己的血肉,为中华的光辉历史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这场南明抗清斗争,先后历时40余年,仅据清代官方颁布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所记,就有3600余人殉国。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就是其中的二位,他们的特色事迹,犹为后世传诵。他们的墓地,也成为后世凭吊忠烈、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明末南京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人。青年中举,41岁时,与陈子龙同科登第。后来组织几社,因与复社宗旨相同——兴复绝学,遂并入复社,成为复社后期领袖。42岁时任福建长乐知县5年,据乾隆《青浦县志》载:“允彝以明季名儒出宰期邑,仁心善政,浃人肌髓;至今俎豆名贤,称颂弗衰。”崇祯十五年(1642)秋,因母病故回籍守丧。崇祯十七年,北京被李自成义军攻破,崇祯帝吊死景山,出于夏允彝的传统忠君思想,便将仅有家产尽数捐出,以“为江南、浙东西举大义倡”。面对汹涌南下的清军,他不惜身家,四处呼号,广联明军旧部。于清顺治二年(1645)夏,与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时年仅15岁的夏完淳也从父志,投身义军。后兵败,特别是苏州一役的兵败,给夏允彝打击很大。有人劝他出海暂避,他哥哥夏之旭劝他出家,均被拒绝,他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僻居乡间,满怀悲愤地写下了明朝覆亡的自己亲见亲闻,取名《幸存录》。写毕,告知儿子夏完淳要破家酬军,以助义师。又写信致陈子龙与挚友相诀,望子龙勿死,勉励他继续奋斗。在投水前,手书《绝命词》一首:
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吾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虽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
据载,夏允彝投水时,家人遵嘱立于水旁。水很浅,才到允彝胸部,他将头扎入水中,窒息而亡。后背的衣服都未沾湿。享年50岁。夏允彝的死讯传开后,不仅他的挚友陈子龙悲痛不已,也震撼了当时许多义军志士的心,他们或写诗作文悼念夏允彝,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清复明的斗争中,其中他的儿子夏完淳就是突出的一个。
夏完淳继父志又与陈子龙等谋起兵,受南明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子龙死后,又参与吴易太湖起兵。吴易兵败后2年,夏完淳与伯父夏之旭同时被捕,解至南京。主审的是降清的内院大学士洪承畴。洪承畴见他只是17岁的少年,有意劝他降清。而夏完淳却大骂洪承畴,说他当年松山兵败,承畴被捕,道传被杀,崇祯帝亲率百官御祭九坛,如今有何脸面活在人世。洪承畴大怒,遂题报刑部将他杀害。夏完淳少年极善诗赋,有“神童”之誉,有《南冠草》、《夏完淳集》传世。其《狱中上母书》、《与夫人书》、《土室余论》,不仅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他遵父志,慷慨就义的气概与牺牲精神。这些血泪交融的特色文字,不愧为人间至文。
录其《狱中上母书》一段如下: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
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
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夏完淳在南京遇难后,其友人杜登春、表兄沈羽霄收敛了尸躯,运回松江,归葬于小昆山附近夏允彝墓侧。下葬时,当地村民自发地为夏完淳举行落葬仪式,为防清廷派人破坏,选择在一个漆黑的深夜进行。20年后,夏允彝门生昆山盛符升因夏氏父子墓葬在浅土,又卜地重葬,并将已逝的盛氏和侧室陆氏合葬夏氏墓地。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夏氏墓地才逐渐公布于世。
夏氏父子墓地,位于上海市松江县昆冈乡荡湾村北。距县城15公里,离昆冈乡小集镇约2公里。其墓高约2米,宽约20米。石驳墓基围成平台,呈半月形。墓周绿化环抱,植有松柏、冬青、紫微等林木。整座墓区占地约1.5亩。墓前设有墓道,后有托山,有流水环绕。
夏氏父子墓曾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谢庭薰等人修葺过;道光六年(1826)由娄县知县徐梦熊重葺夏墓,并置石碑于墓前,上书“明夏忠节公讳允彝墓道”;又树“永远禁止樵牧侵占”碑石一方于墓侧。之后,战乱纷扰,世事沧桑,夏墓几近芜荒。
1954年,夏墓被盗,因石椁坚固作罢。次年又遭盗掘,破椁出棺。不仅出土了夏允彝的二方印章,还出土了大型买地方砖一块。上刻盛氏、陆氏生辰、忌辰。
1955年底,江苏省博物馆拨款将夏氏父子墓修葺一新,增置石供桌、石凳,拓宽墓道。次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划归上海市。1961年陈毅亲笔书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并刻碑立于墓前。“文革”期间,夏墓几遭平毁。1981年开始,当地政府拨款屡次修葺,基本恢复了原貌。
自夏氏父子殉难后的三百余年间,前来墓地祭扫、凭吊的各类文人志士无计其数,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题记,对夏氏父子的殉节,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与追思。如王沄的《题夏存古舍人遗集》之十曰“童乌九岁受玄文,一卷遗编断碧云。落日青枫荒草夜,凭将双剑吊孤坟。”等等。清末,革命党兴起,南社创始人如陈去病、柳亚子等人潜心研究南明史事,极力表彰抗清英烈,以鼓动革命。其间,夏氏父子业绩又被世人瞩目,出版了大量文字资料。郭沫若还以夏完淳事迹编成《南冠草》一剧。近人曲冠杰所著《秋血》一书,是一部全面完整的夏氏父子传记,现已问世。
悠悠岁月,犹如大浪淘沙,英烈忠魂如磐石,其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永远不会被岁月磨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