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7月8日文章,原题:中国应该更专注于增长的质量而非速度
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许多人预期。政府在危机之初力争保持8%的增长率,这一目标或许能在年底实现。
考虑到地区其他经济体都在收缩,这一结果着实可观。不过,一味追求增长目标只会加剧经济失衡。
问题在于,政府过于关注增长速度,忽视增长质量。财政赤字支出造成经济严重依赖公共投资,而同时私人支出可能还在减少。其次,政府似乎再次为房地产市场打气,目的是为达到增长目标。在去年收紧房地产政策后,官员们来了个政策大转变。当地媒体公开表示担忧房地产泡沫。
还有一个隐忧是信贷增长。在危机之后,中央银行大大放宽了货币政策,这跟全世界央行做法一样。但过去6个月以来,中国信贷猛增7万亿元,比之前两年央行放贷量总和还要多。据估计,只有一半资金流向桥梁、工厂或铁路建设。
剩下的呢?经济学家估计被用于购买证券和地产。这里不妨再加上初级产品。比如,由于预期财政刺激将推高初级产品价格,据称房地产开发商已开始买进铜库存。无怪乎当地媒体担忧可能再度引发信贷泡沫。而中小型企业却苦于没有资金。
实际上,不妨对照一下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经验。当时经济增长急剧减速。不过,是经济改革而不是财政支出,造就了随后数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改革幅度惊人,比如放开房地产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重组国有企业。
今日中国需要类似的改革。这些改革着眼于哪些方面呢?
通常认为,中国经济需要从外需型转向内需型。其实中国经济同样需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制造业占中国经济将近一半。这种比例即便跟亚洲其他主要制造业国家相比都是高的。
服务业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增长引擎。但由于监管过紧,服务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就像20年前的制造业一样。在当前危机时期,服务业救不了经济。但它能为今后10年更平衡的增长打下基础。
应该放低增长目标,专注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速度。对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来说,现在是到了进行这种转变的时候了。(作者贝哲民,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