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12月15日报道】题:中国山区农民生活艰辛
农民马玉宝(音)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和老伴在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座窑洞里度过了无数个冬天。但是,今年冬天将是他们居住的这个人烟稀少的村庄面临的最难熬的一个冬天。
这里连续两年粮食歉收。没有麦子、没有玉米,马家就靠仅有的几只羊过日子,还要靠亲戚的帮助和政府每月200元的救济。只有最穷的人才能得到政府的救济。
马家的人悲观地说:“生活太难了。”
但是,他们那点儿少得可怜的农田却坐落在一片美丽的土地上:摄人魂魄、风景如画的中国山区。
他们的窑洞建在黄土高坡上,它们是由刮过大片地区的沙漠风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干燥易碎的黄土经偶尔的雨水冲淋,就变成了奇妙的峡谷和壮观的悬崖。而祖祖辈辈缺少耕地的当地村民,世世代代就是靠双手从这些脆弱的山坡上,开垦出了一片片可供耕种的梯田,一直开垦到山顶。这些干旱的土地或许可以耕种,但产量并不高。
两年严重干旱不过是艰辛的山区生活的最新提示。迄今,这些山区离中国繁华城市的豪华生活相去甚远。
40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像这里一样贫困而具有乡村特点。
29年前,政府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改革带动了增长,追求经济增长是为了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就像城市发生的变化那样。
随着中国一个新的消费阶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商业活动、交通和繁荣的房地产业急剧增加。
按照设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足以促使这场新兴的繁荣一直延伸到最贫穷的人群中。
20年来,有些人总是骄傲地大淡特谈有多少多少人摆脱了贫困。但是,去年夏天,具有权威的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一份官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实际上要比先前认为的规模小得多、穷得多。
调查评估:中国生活在世界银行划定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先前估计的多出两倍:有3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用在1美元或1美元以下,或大约50美分。
现在,担心乡村地区远远落在新兴中国之后的忧虑已公开化。
城市里的人也会对农村的贫困表示同情。报纸上关于贫困问题的报道连篇累牍,而这个国家一度以为贫穷几乎已经消灭了。
与此同时,在宁夏的山区,马玉宝和老伴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的两个成年儿子患病在身,就连获得基本生活必需品都成问题。在这片干旱的山区,马玉宝每天要赶着骡子花上4个小时的功夫才能长途跋涉地取来一天的家庭用水。
他说他宁肯像村里的很多人一样离开这个村子。邻近的一个村子大约有1800名村民,其中大约500名男子都到城里打工去了。
专家说,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官方采取大规模迁移政策,重新将农民安置到几公里以外的灌溉区,而不是设法“改善”山区的生活。
但是,我必须要说,生活在山坡窑洞里还是比较舒适的,有点儿像生活在旅行车队的感觉。当冬天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时,住在这些窑洞里是很暖和的;而到了夏天,当气温升至28摄氏度以上时,窑洞里就显得很凉爽了。
窑洞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特点:一进门就有炕。给土炕加热需要走出窑洞,向一个一直通到坑底的洞里加煤。对于一个贫困的村庄,这是难得的一个享受。但马玉宝仍然每天要花4个小时的时间去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