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9月11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全球话语弱势
尽管中国日益崛起为全球大国,但在全球关注的话题中,它经常成为剖析和辩论的对象而非积极的参与者。当前进行着有关21世纪人类前景的三种辩论:威权国家复兴、寻求资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飙涨以及人道主义(军事)干预。中国的国际角色在每种辩论中都很突出。
上述三种辩论均由西方政策学者、媒体评论家、政治人士和活动分子设置议程并主导。中国处于话语弱势的境地,自己的观点难以让人了解,更谈不上获得尊重。这导致中国不时成为全球媒体批评的对象,而它常常无法据理力辩。
诚然,一些西方的批评的确有理,但有时也不太靠谱。比如,把北京奥运会与西藏独立、达尔富尔问题等联系到一起,显然十分勉强,毕竟奥运会只是体育赛事。
不久前刊登于《外交》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美国政治学家拉里·戴蒙德警告说在过去的10年,民主在倒退。他写道:“几年来,民主浪潮被一股强大的威权逆流冲抵,世界滑入民主衰退。”
许多西方人都表达了类似担忧,而复兴的中国和俄罗斯常被当作例子。
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的价格,今夏步入调整之前,被认为将经历多年攀升超级周期。据说,主要原因是印度和中国火热的经济及其像无底洞一样对资源的胃口。北京还因为寻求非洲自然资源而被单独揪出来批评。
与此同时,在西方灾难性入侵伊拉克后,出于对干预原则的需要,有关书籍不时涌现。美国宪法理论家菲利普·博比特和新保守派作家罗伯特·卡根认为,主权并非不可侵犯,如果一国涉及公然的人权侵犯,军事干预就是正当的。这与中国的不干涉外交政策原则直接抵触。
所有这些大辩论都很复杂。但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对每一种辩论都有原则性立场,并且可据理力争。
笔者不是说它们都一定是对的。但添加一种中国观点是有意义的,能丰富全球话语。对一个有抱负的国家来说,习惯用“不容干涉中国内政”之类的话驳斥外国批评,是行不通的。新加坡在争取全球话语方面反而做得更成功。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就对全球话语中的西方或华盛顿中心议程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击。
中国话语弱势的产生事出有因。语言上的障碍是其一。另一个原因是缺少有世界影响的电子媒体。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像马凯硕那样的本土学者。(作者亚历克斯·罗,汪析译)
————————————————
更多海外媒体评论中国文章请登陆——海外看中国:精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