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全市科技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科技大会精神,围绕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这一中心任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2007年,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从顶层设计入手,不断创新科技工作机制,积极落实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是建立了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实施方案》,结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以及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制定了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考核指标体系,召开了市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会议,对创建工作指标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责任分工,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的考核机制,并顺利完成了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年度任务。同时,按照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要求,全面落实了各项指标任务,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并再次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二是完善了厅市共建工作机制。6月11日,市人民政府与省科技厅在长沙召开了厅市合作第二次会议,王柯敏厅长和余爱国市长亲自率队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就厅市合作机制建立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下一阶段的合作重点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对我市提出的请求进行了专门会商,“一把手工程”专项和平台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得到了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
2.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针对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了9个重大科技专项,安排了17个市级重点科技项目,并对以上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项目进展情况良好,部分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同时,按照“纵向配套、横向联动”的原则,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有48个重点科技项目进入到国家和省级层面,共获得3741万元经费支持。“电力电子关键器件及重大装备研制”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N高纯铋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兴贸重点项目,“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等10个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优质宽厚板研发及其产业化”和“安全高效节能矿山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两个项目列入湖南省科技“一把手工程”专项,“2兆瓦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项目得到省科技厅的滚动支持,“绿色湘莲高产栽培与深加工产业化”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在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配套支持下,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共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8项、市级科技成果鉴定8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2项,居全省前列,全市共有19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1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发展来势喜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9.2%,上缴税金同比增长57.9%。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实施“4315工程”,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工作。2007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6家,高新技术产品达146项。二是加强自主创新产品和企业的培育。开展了高新技术产业调研,牵头起草了《湘潭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实施办法》和《湘潭市自主创新产品认证管理试行办法》,组织认定了我市第一批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了大企业优势项目的裂变,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引进风险投资工作。承办了市人民政府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举办的“推进湘潭企业改制上市研讨会”,市人民政府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签订了《关于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深交所及深圳创新投资公司、财富证券、国都证券与我市崇德科技等8家企业进行了洽谈磋商,并达成合作意向,海诺电梯获得120万元风险投资,高新区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共同组建了湘潭风险投资公司,填补了湘潭创业投资领域的空白,加速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步伐。2007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2亿元,同比增长2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我市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审并上报国务院。
4.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一是普及培训,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邀请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举办了以“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主题的“2007”湘潭制造业信息化高峰会,对我市相关企业近300人进行了系统培训;召开了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开展了数控机床操作专项培训,培训了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人才,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制造、管理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并向农业和现代物流业拓展。二是集成示范,提升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水平。2007年,我们启动了六项以“甩图纸”、“甩帐表”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了全市制造业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全市92%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工程。通过信息化建设,江南机器集团公司节约管理成本5%左右,湘潭钢铁集团公司提高市场响应能力10%,步步高集团极大限度地发挥了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的功能。市委书记彭宪法在《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和《中国经济时报》等媒体发表了《走有湘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践与思考》的署名文章,使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一是积极落实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创建的指标任务,认真做好迎接考核验收工作,目前已完成了验收材料的整理工作,预计2008年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考核验收。二是承办了全国企事业单位专利信息检索与应用研讨会,组织30多家本地企业学习交流,启动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三是充分利用“湘潭·中国机电”专利信息中心这一平台,完成了风力发电专利检索分析报告和研究报告,开展了矿山装备的专利战略研究及活塞新材料的专利检索分析。四是深入开展了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工作,在县(市)区、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三个层面选择重点加以突破,集中抓了韶山市、湘潭县2个试点县市,湘机、迅达等20家企业试点示范,湘潭县被确定为新一轮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湘机、湘钢进入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迅达、江南、电气设备进入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有力地推进了新形势下我市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20家企业共获得专利123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全年专利申请达到1181件,同比增长27.95%。
6.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一是组织了大型产学研合作活动。 市人民政府与湘潭大学召开了产学研合作大会,发布了我市的主要技术需求和学校的科研成果,签订了《共建创新型城市合作协议》。湘潭大学分别与6个企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40余家企业与专家教授进行了项目对接洽谈。二是加强了技术难题的征集和发布。收集整理了48家企业的技术难题上网发布,已产生对接合作项目40多项,实现技术贸易额2500万元。三是认真做好协调服务。组织召开了产学研合作座谈会,对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同时,组织中南大学机电学院、材料学院,湖南大学汽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到九华经济区、高新区、双马工业园考察交流,促成湖南大学与湘潭电机联合成立了湖南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南大学与湘潭钢铁集团公司共同组建了博士后工作站,与凌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湖南新型热泵工技术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冶金学院与湖南昭山冶金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稀贵高纯度金属材料提取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全市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68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亿元,新增民办非企业类科技机构3家,“液压驱动型矿山专用索道架空乘人装置”、“新型变频调整电机车”等一批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7.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加速了火炬创新创业园建设。4万平方米的创新大厦主体已经峻工,进入装修阶段,拟将其建设成为我市一流的会展中心、科技服务基地和科技信息网络中心;4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标准厂房已经封顶,预计春节前后投入使用,即将成为全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孵化基地。二是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我市2007年新增了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是江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湖南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矿山通风与除尘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无机色釉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启动了湘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组织湘潭大学等三所本科院校的专家完成了全市部分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科技设备资源调查,对湘潭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进行了技术攻关,有效地整合了全市科技资源。四是加强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湘潭县开展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加大了对“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完善了科技信息“户”联网的功能,及时快速处理96318热线咨询,为农民答难解疑,提供技术服务。
8.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一是水稻栽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水稻超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潭农S系列新组合选育与示范”项目在海南、双峰县、白石乡等5个基地开展繁种、制种和配组选育试验,潭两优921等三个组合通过省级现场技术评议鉴定,平均生育期66.4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22.0℃左右,比省级标准低1.5℃,确保制种安全有效。超级杂交稻品种经高产优质栽培试验,亩产早稻580公斤、晚稻622.7公斤,分别增产31.4%、25.2%。全市共推广超级稻42.16万亩,平均亩产586.4公斤,为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湘乡技术示范区,经测产验收,双季稻平均亩产1127公斤,增产25.5公斤,其“双超配套、示范组合”模式,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等农业专家高度赞赏,示范区再次获准为期五年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示范基地。绿色湘莲高产栽培与深加工产业化已成功列入国家2007年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湘潭县湘莲种植面积6.5万亩,其中绿色湘莲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壳莲8700余吨。湘莲产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产业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21%,增加财政税收约1100万元。“湘潭县绿色生猪养殖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继续列入“湖南省农村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专项,示范基地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全年共发展绿色生猪约52万头,生产总值达6亿多元。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湘潭县皇马农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标准化设计,2007年生产4LZ-0.5型水稻联合收割机620台,销售610台,实现销售额10248万元,完成税收7.2万元,产品销往广西、湖南等5个省市,在南宁召开的第四届—东盟博览会荣获优秀项目奖。伟鸿公司通过技术开发与改造,冷却肉生产中预冷损耗降低了1个百分点,保鲜期延长到15天,公司实现生产产值约8亿元,创汇1300万美元,税收1400万元左右。湘潭恒盾集团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共开发竹素复合板、竹质饮料等7大类产品,年产值将达2.1亿元,利税1800万元。
9.社会领域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努力推进节能减排。组织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的专家,对全市节能减排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编制了《湘潭市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5年)》,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编印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为提高全体市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和科学素养,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作出了贡献。同时,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扶持了风力发电、地温空调等新能源项目。如湘潭电机通过省、市重大科技专项“2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与产业化”的实施,获得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突破了整机系统集成技术、机组控制系统技术、大型直驱动低速风力发电机制备三大技术瓶颈,初步完成2兆瓦直驱式风电机组的研制,于11月正式成功下线,成为全国最早确立的三个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产业化基地之一。二是深入开展科普宣传。组织开展了以“加强自主创新,携手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各级科普领导小组、各学会组织开展了40余场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和实用技术培训,在我市掀起了一个“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高潮。各县市区科技局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科技活动一条街活动,组织医院、防疫、农业、畜牧、林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直接下到田间地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各类科普书籍50000多册,现场解答农民遇到的水稻、蔬菜种植、生猪养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赢得了农民朋友的广泛赞誉。三是加强了抗震设防工作。修订了《湘潭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加大了抗震设防工作力度,对2个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10个一般建筑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确认,开展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工作,加强了地震监测台站建设和地震预报工作,及时制止了一起地震误传,编制了《湘潭市2007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并被省地震局评为优秀报告。同时,在全市开展了地震科普知识讲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应急管理宣传月”等系列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此外,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等领域均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0.县市区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科技大会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如湘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听取科技工作汇报40多次,并将高新技术产值、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培训等指标纳入乡镇考核内容,县科技局增加了2个行政编制,该县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湖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湘潭市科技特派员试点县。湘乡市把科技示范推广纳入对乡镇、部门单位绩效考核内容,加强科普宣传和培训,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等活动,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和优良新品种20多项,全市接受科普教育面达到90%以上,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拓展了农民致富门路。韶山市全面加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建成沼气池300多个,推广生物质气化炉400多个、太阳能热水器500余台,实验区顺利通过科技部的中期检查。雨湖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狠抓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与示范,大力发展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5亿元。岳塘区隆重召开了政校企合作大会,区人民政府与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出台了相关的奖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同时,5个县市区均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雨湖区等三个县市区也被推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这些工作都为我市的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新的亮点,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