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总网 > 地区特色 > 湖南 > 湘潭 > 地方概览 >
  推荐资讯
湘潭行政区划 
湘潭市辖1县2市2区,即湘潭县、
[更多]
  ·湘潭宗教工作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
  ·湘潭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湖南省湘潭科技——围绕建设科技
  ·湘潭人口与计划生育——扎实强基
  ·湘潭教育——牢牢抓住队伍建设和
  ·湘潭行政区划 1县2市2区 其建
  ·湘潭自然地理——与长沙、株洲构
  热点资讯
·地势西高东低 南北高中部低 地貌
·交通便利 通讯发达 湘江贯穿于特
·湘潭行政区划 1县2市2区 其建
·自然景观极多人文资源丰富湖南省
·独具湖湘特色文化的源头和重镇—
·湖南省湘潭市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湘潭特色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
·湖南省湘潭科技——围绕建设科技
·新中国成立以来带来新生的湖南省
·名人汇聚的湘潭 独具特色的文化
  服务中心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地方概览
  湖南省湘潭市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概览
时间:2009-12-13
 

  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故乡,地处湘江之滨,与长沙、株洲共同构成湖南“新三角”城市群。改革开放30年来,湘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优良传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


  今天的湘潭,已成为湖南融入“泛珠三角”的前沿,“中部崛起”战略承东启西的要冲,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中心城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湘潭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之路。1978年开始在农村重点打破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积极试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1985年起,湘潭以增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企业实行简政放权,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试点,并对计划、财税、价格、物资等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1995年,针对由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弊端和传统重工业为主的结构矛盾,湘潭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振兴湘潭经济的突破口,强力推动“强工富市”战略实施。1998年,湘潭抓住进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这一契机,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2001年开始,湘潭开始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更新的阶段。2007年,湘潭地区生产总值达523.1亿元,比1978年增长11.2倍,年均增长9%。在1987年提前实现第一个翻番目标基础上,又在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更是实现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

 

  一、伟大的业绩,喜人的硕果

 

  (一)改革开放30年,是湘潭社会需求不断跃升的30年

 

  ——投资强度持续有力。1978-2007年,湘潭适应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5.7亿元,有效地扩充了产业规模、加快了社会发展、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1、农村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1978年以后,全市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有效修缮、维护、改造和加强。尤其是近年来,全市通过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电网配套工程建设等,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更快改善,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底,全市有水库380座,水库容量9.4亿立方米,堤防长度270公里,一般的水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17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97%。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获得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0.3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达1千瓦,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2、工业技改。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的着眼点由追求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企业内部挖潜改造,逐步扭转了工业生产的徘徊局面,湘潭工业迈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时期。1978-2000年,全市共投入技改资金108亿元,湘钢、韶峰水泥、湘潭电化、湘潭发电、湘潭电机等重大技改项目相继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强化了湘潭的工业基础。进入2000年后,湘潭利用老工业城市的各种资源,坚持实施强工富市战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工业园区,全市工业注入新的活力,步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九华吉利汽车成功投产,钢材压延加工基地形成,工程建筑机械产业加快发展,矿山装备产业正在按规划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清洁能源产业已成雏形。工业内生成长机制开始形成,工业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运输日趋发达。建国前,湘潭交通运输以民间水运为主,铁路、公路运输虽有一点,但不畅通。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和发展,湘潭已建成一个由铁路、公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湘潭全境公路密布,铁路贯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运输工具先进快捷,形成了一个干支相连、县乡相通、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水陆交通运输网。2007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695公里,比1978年增加530公里,其中市区道路452公里,比1978年增加342公里,路况条件已远非昔比。全市境内有国道2条,长达289.8公里,省道长达154.2公里。已建的高速公路有长潭高速、潭邵高速、潭耒高速、长潭西线、醴潭高速5条,潭衡西线、韶山高速正在建设中,加上107国道和320国道在湘潭交叉,湘潭成为了全国公路的重要枢纽,也成为全国地级市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全市公路网密度为53.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占有9.3公里,公路密度大大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湘潭境内有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横跨湘江的大桥9座,城市“五桥二环”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全市100%的乡镇、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通客车。全市铁路里程154公里,京广、湘黔、正在建设中的武广客运专线穿越市境,另境内还有35条厂矿铁路,全长225公里。全市通航里程260公里, 1994年建成十四总千吨级码头后,2006年铁牛埠港区一期工程3个千吨级泊位、河西中心港区3个千吨级泊位先后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湘潭港货物年吞吐量突破500万吨,迈入全国内河大港行列。(2)邮电通信突飞猛进。湘潭电信的真正腾飞始于1993年,通过实施“165” “718”“515”通信工程,开创了湘潭电信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并引发了一轮住宅电话热,BP机、大哥大也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圈子。1993年建成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网、电视电话会议网;1994年建成农村大集镇以上容量长途数字传输网以及农村大集镇以上国际、国内程控电话直拨网、数字数据和分组交换网;1995年成功实现电话号码升七位;1996年建成多媒体宽带业务网;1997年建成湘潭信息港,1998年开通ATM/中继网,进行了因特网和“168”系统的扩容改造;1999年,移动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GSM数字移动基站,顺利开通8万门GSM交换机,结束了湘潭没有数字交换局的历史。年内中国联通湘潭分公司成立,并在2001年实现了全国及全省的入网联调。通信能力的增强带来了业务量的成倍增长,至2007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7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81.2 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5.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28.7部/百人。2007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达17.8万户。(3)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30年的建设,尤其是2000年开展的“一化三清”建设,湘潭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城市供水供气、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均取得了令入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健全的营运、管理网络。7年中,全市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0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4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河东新区基本成形,东方红广场、白石公园、锦源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成为湘潭城市形象的新标志。河西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核心商务圈建设全面启动。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河西污水处理厂投入营运,河东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城市天然气用户达5万多户。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水平全面提升,湘潭成为省级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消费需求日趋见旺。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市场商品充裕,流通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3.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2 亿元,增长45.4 倍,年均增长14.1 %。以国有为主体的流通经营格局被打破,在流通领域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互为依托,形成共同发展的竞争格局。商品货源充裕,供需结构转变,昔日排队、凭票购买商品的状况在80年代末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90年代后期商品买方市场的格局形成,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了充分的挑选余地。2000年以后,以连锁业超市为代表的各类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并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湘潭充分利用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积极开拓外贸、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积极改革外贸体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开放带动”战略实施后,湘潭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到2007年末,全市已与1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美国、欧盟、东盟、港澳、日本已成为湘潭的主要出口基地。出品商口结构不断优化,由以农副产品为主转为以工业品为主,由初级产品为主转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不断加大。2007年,全市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达12.8亿美元,其中出口为8.8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18.3%,为历史最好水平。随着湘潭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抓住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扩大招商引资渠道的落实,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战略引资特别是本土企业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取得新突破。先后引进中国建材集团、韩国三星等战略投资者30多家。至2007年底,全市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5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12.48亿美元。同时,成功举办四届中德(湘潭)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大会、两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湘潭的知名度。

 

  (二)改革开放30年,是湘潭生产规模不断扩展的30年

 

  随着经济体制成功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化,旺盛的需求对生产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全市生产呈现出规模空前扩大,品质快速提升,领域不断拓广的格局。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统派购制度,使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高涨。2004年以后,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实施,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35.2亿元,比1978年增长13.1 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与1978年比较,粮食增长81.7%,蔬菜增长3.7倍,水产品增长14.2倍。2007年,全市肉猪出栏 603.4万头,人均出栏率居全省第一位。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全市目前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初步形成荷塘食品工业园、天易农业生态园、湘乡皮革工业园、先锋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园、韶山生猪兽药工业基地等农产品加工地。


  2、工业经济上档提质。2007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为713.7 亿元,比1978年增长46.2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是:钢材478.7万吨,增长14.5倍;铁合金13.1万吨,增长1.5倍;交流电动机578.7万千瓦,增长11.7倍;电力电缆4194 公里,增长2.5倍;水泥395.9万吨,增长3.7倍;轻革3212万平方米,增长140.5倍;电解二氧化锰4.2亿吨,增长19倍;发电量78.1亿千瓦小时,增长13.2倍。全市主要工业产品达2600多种,其中400多种获国家金质、银质奖和部省优质奖。到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9.3%,工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市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23 %。工业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0%左右,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工业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脊梁。

 

  通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湘潭工业的经济成分、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成分上:过去的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0%,2007年调整为49.6%,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央、省属企业。产业结构上:由过去门类齐全走向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冶金、机电、化纤纺织、新材料四大产业,2007年四大产业完成总产值590.6 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0.2 %。企业结构上: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700 家,规模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只占6.9%,而且朝大企业发展。产品结构上:压缩了100多个污染和滞销产品,新增了200多个新产品、新花色、培育了20个主要产品。

 

  (三)改革开放30年,是湘潭经济效益显著增长的30年

 

  1、工业效益显著提升。1978年全市共有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6家,其中盈利企业132家,盈利总额为1.43亿元。到1988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发展到174家,其中盈利企业160家,盈利总额为3.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3倍。1989年-2000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量原辅材料、电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放开,湘潭市工业受到结构大调整、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严重冲击,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曾一度出现滑坡。在此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工业的领导,深化体制改革,奋力开拓市场,加快结构调整,狠抓扭亏增盈。2000年全市国有企业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之后,全市经济效益持续好转。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税57.6亿元,较2000年增长5.5倍;其中利润27.2亿元,增长32.2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4.4%,较2000年提高84.6个百分点。

 

  2、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后,全市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管理,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共实现财政收入38.39亿元,较1978年增长23倍。在这30年中,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变化。1978年后,全市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到分税制改革前的1993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4.83亿元,与1978年比较,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达到7.5%。1994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国家开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全市众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出现上下波动的态势。到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1亿元,比1993年增长1.88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4%。2001年,全市经济发展在经过上一时期的艰难前行后出现明显复苏,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园区经济展现出巨大的生机活力,财政收入相应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到2007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8.39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达到22.8%,增长速度超历史。在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各收入项目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各个时期都有变化。总的趋势是:工商税收占主导地位,企业收入逐步下降,其他类收入有升有降。

 

  3、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近30年时间里,由于受经济发展缓慢和重积累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战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温饱型阶段。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加快,加上国家分配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家推行一系列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结束了温饱线上的徘徊,步入了小康行列,农村富裕阶层也显著增加。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为12742元,比1986年增长10.3倍;人均消费支出8970元,增长9.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227元,比1986年增长9.2倍;人均消费性支出3987元,增长7.6倍。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居民吃的消费已由过去单一的以粮食为主转变为讲营养、讲保健、讲风味、讲方便,从要求吃饱转为吃好、吃精;衣着消费由过去的白、黑、蓝单色调居多的遮体御寒耐穿逐步走向美观、大方、个性、时尚;住的消费讲究宽敞配套化,而且住的环境也要求园林化,住房装修档次也是越来越高,装修费用从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发展到几十万元,很多住户的装修费用甚至超过了买房的花费。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1.98平方米,比1986年多12.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8.9平方米,比1986年多25.7平方米。用的消费讲究高档多元化,从要求实用转为要享用。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在城镇已基本普及。从90年代中期起,家用电器进入更新换代阶段,电话、空调、高档音响已取代老四大件进入居民家庭。2000年后,家用电脑、小轿车又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2007年末,湘潭市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35台,空调100台,移动电话129部、健身器材4件。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的改善,用上了各种农业生产机械,使用了沼气、机井等,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烧水做饭也由原来的烧草、烧柴、烧煤发展到烧沼气和液化天然气。玩的讲究时尚个性化,从要求有玩转为要玩好。行的讲究快速方便化,从要求省钱转变为省时。


  在吃穿用住等全面改善后,居民的储蓄也快速增加,2007年末,湘潭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突破万元大关,达10390元,较1978年增加近万元。

 

  (四)改革开放30年,是湘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

 

  1、科技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科技事业的投入,使科技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是科研机构增多,科技人才比重大。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万多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居全省第一。二是科技成果多,科研水平高。30年来,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3000多项,其中108 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1125 项成果获省、部科技奖。至2007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8000多件,授权专利4700多件,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居全省第一。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规模不断增大。2007年,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44 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70.4亿元,比1998年增长6.4倍。

 

  2、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增加教育投资,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确立了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2007年,全市有高等院校6所,在校学生 12.46万人,专任教师数5440人。普通中学210所,有在校学生15.24万人,专任教师10449人。全市教学质量较高,2007年,全市小学、初中辍学率、初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均居全省前三位。

 

  3、文化事业硕果累累。通过30年的发展和建设,全市已拥有毛泽东纪念馆、彭德怀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纪念馆、博物馆和有一定规模、水平的图书馆、文化馆、剧场、电影院等设施和表演艺术团体。有一批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纪念地、风景名胜区、故物遗地等,不少人文景点被国家、省定为“爱国教育基地”“最佳旅游景点”。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异常活跃。


  4、卫生事业方兴未艾。2007年,全市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137个,卫生技术人员9215人,病床8594张,均比1978年成倍增长。人民就医条件改善,医疗保健水平大大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5岁,较1978年大幅提高。

 

  5、体育事业成绩斐然。体育设施不断完善,2007年,全市拥有1490个体育场所,其中体育馆6个,游泳池14个,运动场116个,成为湖南省拥有大型体育馆、场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城市。全市现有等级运动员177人,等级裁判61人。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湘潭运动员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经验和启示

 

  纵观湘潭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令人嘱目的。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指导经济工作的唯一正确思想路线。30年来湘潭经济立足于本市实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逐步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子。

 

  (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用生产力标准衡量一切,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坚持,凡是不利于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都要摒弃。30年来,湘潭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人民之所以得到更多的实惠,就是因为我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二)改革的道路必须与国情、市情相结合,改革的力度和时机的选择必须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为前提,只有社会稳定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经济才会繁荣兴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按照中央的部署,全市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潭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到流通,从企业到机关,从分配体制到所有制,从经营机制到产权制度,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我们的改革历尽波折,在改革目标的确定上,先后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最终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在改革中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渐进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完善,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探索符合湘潭市情的发展道路。只有路子走对了,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发展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湘潭市的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湘潭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逐步加深了对湘潭市情的认识。特别是党的十二大以后,制定“六五”、“七五”、“八五”发展规划时,都意识到湘潭工业化水平偏低的现实情况,强调发展工业,于1995年提出“强工富市”的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提高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上来。进入新世纪后,湘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拓宽框架,完善功能,美化空间,突出中心,提高品位”的城市建设总方针,提出“一年一变化,三年一大步,五年一跨越”的要求,以经营城市、项目带动总揽全局,大力推进“三大战略”( 强工富市、开放带动、科技兴市)的实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致力于建设“三个中心”(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长株潭生态休闲旅游中心)。上述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加速了湘潭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的接轨步伐,形成了大开放的格局,一个具有湘潭特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四)坚持在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只有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才能保持经济健康运行。

 

  1958年至解放前,经济发展目标往往注重在发展速度上,不断追求和推动经济的粗放型、外延型扩张,以致于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当的事屡屡发生,导致了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资源的巨大浪费。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逐步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片面追求高速度逐步转向兼顾增长与稳定,兼顾增长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是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湘潭是速度效益型的结构,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对湘潭缩小与长沙、株洲等地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速度,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协调发展、讲求质量的速度。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不能搞脱离实际的高速度,但速度也不能太低,要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市情和中长期战略规划出发,在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我要推荐给好友] [推荐此类文章] [关闭页面]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带来新生的湖南省湘潭市的特色行政发展历史概况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湖南省湘潭市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带来新生的湖南省
·自然景观极多人文资源丰富湖南省
·交通便利 通讯发达 湘江贯穿于特
·地势西高东低 南北高中部低 地貌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特色社会
·全力推进合格学校特色发展 中心
·“三新”进程的稳步推进 “两型
·探索管理特色新途径 全面提升服
·节能减排明显成效 特色产业高速
·独具湖湘特色文化的源头和重镇—
·名人汇聚的湘潭 独具特色的文化
·湘潭特色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
·湘潭宗教工作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
·湘潭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湖南省湘潭科技——围绕建设科技
·湘潭人口与计划生育——扎实强基
·湘潭教育——牢牢抓住队伍建设和
·湘潭行政区划 1县2市2区 其建
·湘潭自然地理——与长沙、株洲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