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动物园正门入口的东侧处,注意观察的游客会看到有两块碑刻。一块是嵌在东侧外围墙上,上面刻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乐善园建筑遗存/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布/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一九八四年九月立”。另一块是在其东侧地面上立着的汉白玉石碑,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农事试验场旧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北京市文物局二零零六年六月六日立”。这块文物保护标志牌的树立,表明北京动物园以“清农事试验场旧址”的名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这块“清农事试验场旧址”同样的石碑,在北京动物园里一共有四块。其余三块,分别在园内的畅观楼、鬯春堂和豳风堂的古建筑前。
在北京动物园门前为什么会有两块名称不同的标志碑呢?许多人都知道: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是建于清末的农事试验场,而清农事试验场是在乐善园等旧址上建成的。
乐善园的大致历史变迁
乐善园的历史渊源,可分为两部分,即康亲王时的私人宅第和清乾隆时期的皇家行宫。
关于早期的乐善园,文献中均没有详载,只是简单的寥寥数语。如在乾隆《题乐善园》、《蕴真堂诗》等处,注有:“园、故康亲王别业也。”“是处旧为康亲王园亭,颓废已久。”“是处本康亲王旧园也”。在乾隆的诗中多次提到的康亲王,即是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建立殊勋的杰书。
据考证,杰书故后,所遗世袭之亲王爵,由其第五子椿泰继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椿泰卒,终年27岁。由椿泰第一子崇安袭康亲王。崇安卒于雍正十一年,终年29岁。再由其叔,杰书第四子巴尔图袭爵。
最近,看到张宝章先生《礼王园称大观园》的文章,其中提到:“康亲王巴尔图主动上奏,说长河沿岸的乐善园紧邻水上御道,是龙舟往来于皇宫和御园之间的必经之地,愿将自家的乐善园交内务府管理,经修葺后,充作皇上长河泛舟时中途休息和进膳的行宫。弘历闻奏后,欣然接纳。”从张先生的文章中,初步搞清楚了,为什么乐善园会从私人宅第,进而成为皇家行宫的过程。
至于康亲王别业之乐善园的构筑规模,从目前查到的文献资料中还难以知晓。但时至盛世,又是建有殊功的勋贵,还能被皇上“欣然接纳”,可见其规模也必可观。故乾隆诗中曰:“结构逾绿野,胜国为皇庄”,“当年康邸余颓垣,稍加修葺复旧观。”
乐善园成为皇家行宫,皆因乾隆之母孝圣皇太后长住畅春园。乾隆是孝子,经常要到畅春园向母问安,故时而往返舟行于长河上。为能在长河往返舟行中,有一处小憩场所,乾隆十二年(1747年),故重修已荒废的乐善园。
重建后乐善园的规模如何?在《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七“国朝园囿”中有较详细的记载。曰:“乐善园宫门内跨小溪,南为穿室,东向,曰意外味。转石径而南,为于此赏心,内间北向为含清斋,东为潇碧,北为约花栏,南有轩为云垂波动。含清斋对河敞宇为池月岩云,中穿堂为翠微深处,内为蕴真堂,南宇为气清心远,别院有室曰鸾举轩。 于此赏心之西南为又一村,左有亭为揽众翠。意外味之西穿堂为得佳赏,西为兰秘室,再西为环青亭碧。兰秘室之北有亭为赏仁胜地。
园门内有楼为冲情峻赏,东北为红半楼,其旁峙岩上者为踞秀亭。冲情峻赏之西南有室为画所不到,东为揖长虹,再东为荫林宅岫,内宇为古欢精舍。
园门以西临河敞宇为自然妙有,西室为风湍幽响,再西有轩为诗画间,为玉潭清谧,亭为个中趣。亭北敞宇为坐观众妙,西出河口,折而南,有室为致洒然,接宇为光碧涵晖。稍东曰远青无际,后为云林画意,再东有轩为心乎湛然,折而南为绿云间。”
《钦定日下旧闻考》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官修之书。此书是惟一详细记述乐善园之规模、最早修葺年代的。也是目前笔者所查资料中,最早最全面记述乐善园行宫的文献资料。书中所记行宫内36处景点的匾额,均为乾隆御书。乐善园行宫建成后,乾隆曾多次入园,对其还是相当重视的。在《钦定四库全书》中,可以查到乾隆对乐善园的题诗有54首,其中题乐善园的17首,写乐善园行宫内景点的37首。
乐善园重建后,即由内务府奉宸苑管辖。乾隆十六年(1751年),始设专领行宫的催总(后改为总领)二员,笔贴式二员。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增设总领二人,无品级副总领二人。另“设园户五十名”。乾隆二十年(1755年),“乐善园行宫增设园户四十名、木匠三名、瓦匠三名、搭彩匠二名、裱匠二名”。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闸军十五名,专司桥闸。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总领为苑丞、副总领为苑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增从南苑裁减之委署苑副一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于乐善园苑丞内拨出一人,为南苑团河行宫之额缺。自此以后,乐善园的管领官员,固定为苑丞三人(八品)、苑副二人,委署苑副一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行宫内的诸役有110多人。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有不少关于乐善园修造工程的奏折记载。
清仁宗嘉庆执掌帝位后,因其执政能力远不及其父,国家财力亦非昔日可比。对于高宗生前建于各处的行宫,除必要者外,渐次收缩。《大清会典事例》载曰:“嘉庆六年,乐善园苑丞三人内,裁拨一人,作为南苑团河行宫额缺。”嘉庆九年(1804年),“旨乐善园园庭事务甚简,有直年官员,足资管理,其原设郎中一员,即著裁汰。”嘉庆“十一年,奏准,乐善园内殿宇房间,已经裁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记载,筹建清农事试验场时,乐善园的现状是“麦田八十八亩二分,高梁、谷地六十八亩,荷花地四十五亩,苇草地一顷八十亩,鸡头地二十六亩,已经耕种上粪地一顷四十七亩五分,白菽炕五铺,(折银)九百三十六两七钱,共建盖住居土瓦庄房五十八间,(折银)一千一百六十两”。由此可见,在筹建清农事试验场时,昔日辉煌的乐善园建筑已荡然无存。
清农事试验场
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1906年4月15日),由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起草奏折,请旨饬拨官地兴办农事试验场。奏折中写道:“圣鉴事窃维富国之道首在重农。”“美立坚以农立国,富甲全球;日本维新以来,农事改良,遂致物产繁兴,工艺发达。近闻日本之福冈、北海道等处,均有试验场或数百顷以至千顷,皆为劝农所设,此明效确然可证者。中国素重农业,第以物理未明,绝少进步。推究其故,或因水利未辟,或因田器不精,或违物性,地质失宜,或因偶遇天灾,人功未尽。彼乡愚囿于见闻非由官为倡导,于一切兴农之法无从讲术。查臣部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间,曾经奏请振兴农务,钦奉谕旨,通饬各省切实兴办在案。现除直隶保定府及山东、山西、河南、福建等省设有试验场、农林学堂数处外,其余各省呈报者尚属寥寥。京师为首善之区,树艺农桑又为臣部所执掌。自宜择地设立农事试验场一所,以示模范。惟查试验场地非寻常开垦可比,欲便于观览,则不宜偏僻之区;欲利于研究,则不宜荒瘠之地;屏除两弊,相度维艰。兹查得西直门外有乐善园一所,该园地段广计十有余顷,园中屋宇、花木悉经毁弃。惟土脉肥饶,泉流清洌,以作为试验场种植灌溉最为相宜。”“现乐善园地势虽属沿河跸路所经,而劝稼劝农,圣朝所重,将来种植繁衍,弥望青葱,尤足以供宸赏。该园系归奉宸苑管辖,合无仰恳天恩,饬交臣部接收,作为试验场之用。”
在奏折呈上去10天后,接到回复,曰“旨:奉依议。钦此。”
农工商部在得到圣旨后,随即开始筹建。清农事试验场总计占地面积71公顷。其中乐善园的旧址,在其东北部,占地面积约40公顷。继园的旧址,在其西北部,面积约11.4公顷。还有在其西南部的广善寺、惠安寺,以及在两园、两寺附近的部分官地。对于广善寺在此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广善寺,应是一处有着较悠久历史的寺庙。遗憾的是,能查到该寺的档案资料极其有限。从现存的建筑看,应是一处三进的寺庙,规模不算很大。但在乾隆年间,有不少皇室宗人及僧侣,在游“环溪别墅”(继园的前身)、极乐寺等处时,留下诸多诗作,对该寺多有提及。农工商部筹建清农事试验场时,因其地理位置与继园相邻,故将其一并圈入。同时,经奉宸苑同意,将西直门内宝禅寺,换给广善寺僧达远。
1907年7月,清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自德国购回一批野生动物,得知京师在建农事试验场,其中附设动物园时,为博得慈禧和光绪的宠幸,决定将购回的野生动物,转送清农事试验场。此时,清农事试验场工程未就,这批野生动物被寄养在广善寺东空院内,并向社会展示。清农事试验场专门在《顺天时报》上刊登一则广告,曰:“本场为研究学术,扩充知识起见,附设万生园一所。现因工程未竣,所有中外先到各种动物,暂就广善寺旧址安置。定于六月初十(7月19日)售票。每票一张,售铜元二十枚,小孩、跟役减半。每逢星期及星期一、三、五售男客票,星期二、四、六售女客票,每日午前九时开门,午后六时闭门。”告示中首次提出的“万生园”,就是日后清农事试验场内建成的动物园。
清农事试验场于1908年全部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开放初期,动、植物展出种类繁多。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花卉、果蔬及五谷均在此播种试验。陈列室、试验室、标本室、照像馆、咖啡馆等一应俱全,当时京城人称其为“博览园”。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农事试验场也失去其初建时的辉煌。至民国时期,政权更迭,军阀混战,屡易其名。敌伪统治期间,更是历经磨难。曾经当过日本军队的仓库,也曾做过国民党军队的炮兵阵地。动物园内的动物死的死,病的病。虽有狮虎的繁殖,也都被迫毒死。仅剩的几只小型动物被寄养至中山公园。直到解放前夕,偌大的“博览园”内已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