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保障群众生活和工作以及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每天变化着的各种气象观测资料: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雪、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数据资料则是气象预测预报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基础。气象数据资料在为气象科学业务和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越长久越连续越丰富就越发显得珍贵。
气象业务规定在观测站或观测场周围必须空旷,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观测场地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着严格的保护措施,以适合气象探测工作,确保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通用性气象资料。目前我们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温度、相对湿度、气压等通常都是指观象台或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资料,这些资料是由气象员在当地的气象台站观测记录得到的。
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气象事业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起,劳动人民就十分注意观测记录天气和气候现象。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观天候气”是由专门部门来承担的,每个封建王朝都有皇家自己的观测机构,通常设在首都京城。金代的北京就有了候台;明朝迁都北京后,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修建了观象台;清王朝的天文气象观测机构为钦天监,属于内阁六部中的礼部下属单位,钦天监的外署是观象台。清代的阴晴和雨雪、风等气象记录被收录在《晴雨录》中。目前北京故宫西侧的国家第一档案馆内就收藏有大量的《晴雨录》资料,其中从清雍正二年到光绪二十九年(1724年至1903年)的气象资料比较连贯,长达180年,成为研究这段历史时期天气、气候的珍贵资料,至今仍被国内外所应用。天文气象人员日日夜夜在观象台上观测日、月、星、风、云、气、雷电、冰雹等天文气象自然现象数百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记录。当气象仪器还没有发明前,观测员是用肉眼进行气象观测的。
温度表、湿度表、气压表、测风仪等近代气象科学观测仪器是在明末清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我国的气象仪器观测和记录又以都城北京开展最早、时间最长。在北京气象记录中,气象史志工作者发现在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就有了法国传教士个人所做的气温观测数据记录。鸦片战争后,1841年沙皇俄国在东直门附近的俄国教会(今俄罗斯大使馆)设立过气象观测台,开始做系统的气象观测,并将观测资料整理后上报给俄国政府和俄国科学院。该处气象观测资料一直延续到1914年,期间所聘用的中外观测人员常有变化,观测并不十分严格正规,观测规定比较粗略,观测资料在年代或月份、观测次数或观测时间上均有缺测、资料断续不全的情况。
1912年,民国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中央观象台。当年6月,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委任内务部疆理司司长高鲁为首任台长,接收了清王朝的天文气象台即今北京古观象台,在该地创办起由国人自己独立管辖的中央观象台,也诞生了由中国人所自主管理的近代气象事业。初建的中央观象台设有天文、气象、历法、磁力地震4个科。 1912年底,由比利时留学回国的蒋丙然任气象科长并负责筹建该台气象工作,设计与制作和购置仪器设备,制定气象观测规程,招募与培训观测人员。从此,中国开始用自己制造的气象科技仪器观测资料,气象观测业务规章逐渐严格,观测时间和内容也逐渐增多。该台不仅是一座天文台,到1921年为止还一直通过悬挂信号旗的形式发布天气预报,是我国自主创建的最早的气象台,亦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一处气象台。
民国时期古观象台的气象观测持续了20多年,一直延续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占北平后,气象观测被迫中断,我国观测人员纷纷离台撤离到大后方,北平的连续气象观测和记录中断了两年多。1940年,日伪在北京西郊的动物园设立了气象观测台,进行气象观测。抗战胜利后,该台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各项气象业务工作继续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北京市的基本气象观测站,动物园气象观测台的业务工作一直持续到1953年5月,此后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气象观象台的观测场地址经历了多次变迁。自1953年6月起,作为国家的基本气象站迁至西郊五塔寺开展观测工作;到1964年底,五塔寺地面气象观测近11年;1965年起由大兴县东黑垡气象站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至1968年,观测时间4年;因观测地点距离城市比较远,属于远郊区,故于1969年又迁移到西郊板井彰化村至1970年6月,气象观测时间仅1年半;1970年7月迁至大兴县旧宫至1980年底;1981年起迁址到西郊北洼路又一村至1996年10余年;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在观测场周围兴建起许多高大楼房和其他建筑物,破坏了原来的自然观测环境,越来越多的高大建筑甚至包围了观象台,对地面和高空探测都造成了影响,故而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于1997年又搬迁回到大兴区旧宫东原址至今,五环路竣工后使得该观测场地紧靠着南郊五环路边。目前,该地不仅是北京市气象局的观象台,每天为北京地区和全国的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也成为中国气象局大气综合试验观测基地,开展各种气象观测仪器设施的试验和考核工作。在一代代气象工作者的努力和辛勤劳动下,新中国的北京气象观测资料记录至今完好无缺,在首都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活和各行各业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服务祖国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