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浏阳县人,清同治四年(1865)二月生于北京。父继洵,曾任湖北巡抚。嗣同幼年丧母,不见容于后母,特殊的家境使其从小萌发反封建纲常名教的叛逆精神。他5岁启蒙,10岁受教于名儒欧阳中鹄,12岁结识大刀王五等学剑习武,15岁师涂先启深究诗文,20岁从军新疆入巡抚刘锦棠幕。刘深奇他的才气,拟向朝廷推荐,因自己去职未能实现。随后十年中,谭嗣同足迹遍13省,行程8万余里,考究风土人情,结交人杰,并对西学发生了兴趣,对社会时弊的认识也随之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满腔激愤,奋笔赋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深感不变法,无以救中国。他首先在浏阳创设“算学格致馆”、“算学社”等,为湖南全省开讲新学之始。二十一年,康有为在北京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组织了“强学会”,影响极大。谭嗣同慕名赴京,得晤梁启超,从那里听到了康有为等人的改良主张,并经人介绍谒见了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交谈了学习西方,维新强国的思想,其学识日益长进,变法之志更加坚定。
他素鄙弃八股文,6次赴南北省试,均因其心不在此而落榜。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其父为他捐官知府,居南京候缺。此间,他与官场绝少往来,潜心写成《仁学》一书,同时积极投入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运动。次年,他两次返湘,创办浏阳算学馆、南乡煤矿,积极参与唐才常等创办时务学堂,邀请梁启超、李维格到该校任教,以及筹办粤汉铁路和开矿事宜。二十四年二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回湘参与筹办新政,与梁启超、唐才常等人在时务学堂任教习,并组创南学会;与有志之士议论国家大事,研讨救亡图存的方法,曾作《中国情形危急》、《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等讲演,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他与唐才常集资创办《湘报》,开湖南日报之始;亲任该报主笔,除刊登南学会讲稿外,常撰文宣传维新变法;此外,还与同仁兴办电信、轮船、电厂等实业,推行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旧历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由徐致靖、康有为推荐,谭嗣同于七月初五奉诏入京。七月二十一El光绪帝召见他与林旭、杨锐、刘光第等四人,超擢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负责帮助光绪帝批阅奏折,草拟诏书等工作,以推行新政。
光绪帝的维新遭到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反对,他们拟借天津阅兵之机,废黜光绪。谭嗣同得知此消息后,于八月初三夜访当时握有新建陆军兵权的袁世凯,寻求保护光绪的办法。袁世凯当面誓言效忠皇帝,事后却立即向慈禧的亲信直隶总督荣禄告发。八月初六慈禧太后自颐和园还宫,囚禁光绪帝,捉拿维新派,再次宣布临朝听政,维新运动失败。此时,康有为、梁启超先行逃避,谭嗣同却不听朋友劝告,坚决不走,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八月初九,他被捕于浏阳会馆,在狱中于壁上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八月十三日,他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前,谭嗣同嗔目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牺牲时34岁。其遗体归葬于浏阳南乡牛石岭石山下,遗著有《谭嗣同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