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不息,在全国演出市场,吉林市歌舞团似一张流动的名片在城市间传递;在繁花似锦的吉林市中心地带,两座文化产业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似一艘沿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扬帆远航的精神巨轮激流勇进;吉林书城、新青年网吧、艺术馆培训中心、朝鲜族婚礼堂、文化庙会,一个个让北国江城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昭示着文化产业的涅重生。所有这一切都是奋发有为的当代文化人崛起的精神大厦,是文化人靠自主创新、自我发展完成的换血和重生。
一、重点项目——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
当今时代,国内城市间综合实力的竞争空前激烈,在经济竞争群雄并起的背后,是文化竞争的百舸争流。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这场竞争与较量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吉林市的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多年来在整体规模与经济效益方面一直进展缓慢。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2005年,我局以吉林剧场、江城剧场的改造为突破口,实施了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江城剧场、吉林剧场分别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在该市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国影剧市场的不断变化,两个剧场经济效益渐渐滑入低谷。如吉林剧场每年收入仅30万元,而供热费一项支出就28万多元。财政资金严重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单一,剧场年久失修,内部设施陈旧等因素制约着剧场的发展。吉林市中百商厦“2·15”火灾后,两个剧场由于存在重大隐患,消防部门多次下达整改通知,要求剧场停止经营活动,不得向公众开放。但是,吉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魅力城市,必须有众多的文化设施为支撑,广大市民迫切希望吉林剧场和江城剧场能够再现靓丽的身影。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局通过科学论证作出了在原址黄金地段上重建江城剧场和吉林剧场的决策,决定借助市场机制对这两处文化设施进行资源整合,并以此带动全市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提出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解放思想、挖掘资源的思路,决心把资源变资本和资金,用社会的钱干今天的文化。决策制定后,我们随即开始了紧张的市场运作。首先是科学的定位。在对成都、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电影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两个剧场的改建作出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吉林剧场要打造成吉林地区新一代电脑城,构建数码广场,同时保留影剧院功能,建设多厅设置的豪华电影城。江城剧场定位要打造成吉林市小商品(主要是针织品)批发中心,同时保留文化娱乐的功能,建成吉林市“二人转”演出中心和儿童剧艺术中心。切实做到文化设施的总面积不减少,文化功能不削弱。目标确定后,我们先后闯过了工程拆迁关、建设融资关、项目招商关,以及质量速度关、亲情权力关。特别是剧场建起来要招好商,作为从未搞过商贸的文化部门,硬是凭着一种精神、一份睿智,紧紧地把握住信息对称,通过租售商业网点和市场商铺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两个剧场招商的最大成功,在业界得到无数同行的赞许和敬佩。
在市财政、规划、建委、市政、消防、电业、城管、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面向社会融资9300多万元,完成了总造价1??25亿元的两个剧场的改建工程,并于2005年年底前全部开业,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入运营的承诺。
建成后的吉林剧场总面积26000平方米,共6层,地上1~4层是数码广场,5~6层是文化活动场所。从大年初二打下第一根桩到年底对外开放,历时10个月,是目前吉林市唯一的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展览、商贸服务、数码产品、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活动场所。
为把吉林剧场建成一座高水平、现代化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我局一班人创新思维,大胆探索,积极向市场寻求解决办法,以吉林数码广场(吉林剧场电脑城)为载体,采用租售方式,通过市场运作活化资金;在建筑单位的选择上,以公开的招投标来确定;在装饰设计上,为追求卓越,请来了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专家,使影剧院设计时尚、品位高雅、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同时在吉林剧场正门上方设立了东北最大的电子显示屏,面积达218平方米。在该市交通主干道旁设置大屏幕,既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也是传播先进文化、推介魅力城市、公布重要资讯、报道文化活动、宣传文化产业、播发商业广告的信息平台。
该剧场1~4层为吉林数码广场,拥有全国知名IT品牌和代理商近500家,是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数码专业卖场。5~6层为文化活动场所,设有一600席位的现代化多功能剧场和由4个电影厅(两个150座,一个88座,一个45座)组成的豪华电影城。为了`表现时尚和人性化的理念,剧场以木质纹理作为整体装饰,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保证音响效果的圆润和均匀,剧场两侧墙壁采取了多个立式三角形以及其他的吸音和回音手段,使剧场在举办音乐会时可以达到不用扩声设备的水平。4个电影厅的装饰分别采用了冷暖两种色调,分别用红、灰、蓝、紫来营造温馨优雅的氛围。电影厅内全新的放映设施和数码立体声音响设备,配以舒适、豪华的坐椅及其他服务功能,打造出吉林省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的一流环境和最佳效果。
建成后的江城剧场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共5层,1~3层是小商品批发广场,4~5层是多功能剧场和电影厅。从“五一”后拆迁到11月底对外开放,历时6个月,是集影剧、娱乐、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
为了有效利用多功能剧场,我局敏锐地抓住系统内的资源,弘扬时代精神,推进文艺创新,在对演出市场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筹资排演了《丑小鸭》《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灰姑娘》《木偶奇遇记》《阿拉丁神灯》等系列儿童剧。由吉林市话剧团根据安徒生名著改编的系列儿童剧在新落成的江城剧场的演出,受到全市小观众的欢迎。首轮推出的《丑小鸭》连演30多场,观众逾万人。《白雪公主》首场演出时,江城剧场出现爆满盛况,不得不加凳满足观众需求。
吉林剧场和江城剧场改建工程为国家增加固定资产总额3??5亿元。两个剧场的建设是我市重新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以现代的艺术造型、显要的地理位置、全新的形象、诸多的功能、服务的理念,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为吉林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了载体和基础。
二、形成格局——文化产业的初级阶段
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我局注意加大对社会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壮大民营文化产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目前,吉林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演出业、培训业、展览业、电影业、娱乐业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逐渐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民营文化产业在数量、规模、结构、效益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截至2005年底,吉林市城区共有专业剧团3个、企业剧团1个、民营剧团1个,夜总会等各类演出场所20余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全年开展各类演出5000余场。有游艺、娱乐、音像、网吧等经营场所13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在文化局系统内部,市直三团年完成商业演出200多场,完成演出收入2000多万元。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旅游场所3处,基本陈列馆10个,年收入近百万元。有艺术教育培训基地4个,各类艺术教育培训班40多个,学员3000余人,年收入过百万。国家级民间美术画乡2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新青年网络休闲广场和吉林书城,经营有序,发展态势良好。以松花湖浪木根雕民间艺术品为代表的300多家生产经营企业,初步形成浪木根雕创作与生产的产业链。
三、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标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我局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3年出成果,五年成规模”的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标。在2005年这关键的一年里,两个剧场的改建成功和文化产业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地鼓舞了文化人。“十一五”期间,我们把目标锁定在: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力争使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积极延伸经营领域,市直属单位每年开发1~2个有前景、有市场、有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增强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图书音像业的市场运作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和整合吉林市的松花湖浪木根雕、民间剪纸、布贴画、易拉罐艺术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生产、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五星级电影城和吉林市二人转演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剧场功能,经营好吉林剧场文化长廊和展览大厅,举办具有国家水平的大型艺术展览。建设20000平方米的吉林市数码广场,并将其打造成全省最具特色的数码电脑城。
专家点评:
吉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战略定位是科学的。吉林市文化局成功地创新剧场经营起到了实践性的示范作用。文化人获得政府的支持与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使剧场经营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剧场+娱乐+商贸的模式转化,这一模式获得了成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剧场设施的层次与注重提升剧目的文化内涵,是剧场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外,吉林市充分挖掘和开发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并采取科学的商业运作手段,将其转化为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上述经验都是值得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