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县地处延安市北部,辖7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11个村委会,总人口16??39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98亿元(可比价),财政总收入完成7??9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9元。安塞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县和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称号。
安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典型。古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阴”之称。境内留有鲜明的古文化遗存,是保留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安塞腰鼓、民间剪纸、农民画分别有“天下第一鼓”、“地上活化石”和“东方毕加索”之美誉,安塞民歌也闻名于世,被誉为“信天游的故乡”,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剪纸艺术之乡”、“腰鼓之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安塞不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也具有鲜明特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安塞是党中央重要的后方基地,也是“鲁艺”革命艺术家生活创作的基地。当时兴起的新秧歌运动就起源于延安、安塞等地。毛泽东曾在王家湾居住了58天,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写下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两篇光辉文章。1942年中央警卫局班长张思德在楼坪乡石峡峪烧木炭时,因崖窑崩塌而光荣牺牲,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安塞黄土特色文化在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知名度日益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安塞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大投入,创新思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接轨,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2005年6月,安塞民间艺术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创新思路,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发展先进文化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大力开发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积极创造既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特色文化。
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我们竭力摒弃过去认为民间艺术是“小玩意儿”、不登“大雅之堂”的观念,充分认识其在市场上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通过政府规划,民间实施,市场化运作等有效办法,拓宽经营空间,促进产业升级,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安塞的“朝阳产业”,成为政府经营的“名牌”,为民致富的途径和建设文化名县的“支柱”。2003年,我们就召开了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座谈会,经过深入讨论,确立了“挖掘古老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开发特色文化,形成产业文化”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和文化产业5年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打造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我们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一大品牌”、一张“王牌”、“两个名牌”。“一大品牌”就是安塞腰鼓;一张“王牌”就是陕北名歌;“两大名牌”一个是剪纸,一个是农民画。以这些品牌为主导,积极推进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和内涵的创新,使文化产业开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之逐步成为展示传统文化与体现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艺术精品。
三是举办活动,扩大交流。安塞县先后成功地举办了3届中国安塞民间文化艺术节。2004年,举办了“陕北过大年”摄影大赛、“千人腰鼓表演”和陕北“黄土画派”写生、陕北五月天民歌大奖赛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拍摄了《兰花花》《三十里铺》等两部音乐电视片。2005年2月,举办了第三届安塞腰鼓大赛、腰鼓摄影大赛、第三届陕北民歌大赛、首届安塞剪纸大赛。2006年2月,在新春期间与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共同举办了第三届安塞杯“陕北过大年”全国摄影大赛、大型山地腰鼓拍摄、黄土民俗风情拍摄、首届安塞农民画大赛等活动,一大批摄影艺术家、“黄土画派”画家、各大新闻媒体记者云集安塞。这些活动既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为展示文化艺术、打造文化精品、推进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为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我们充分发挥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四大特色文化优势,积极鼓励支持文化艺术团体、民间艺人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和电影、电视拍摄。县民间文化艺术团每年外出参加大型文化活动都在10次以上,每年有1000多名腰鼓手应聘到外地从事腰鼓表演培训,先后有8名剪纸艺人赴美、日、澳、菲等10多个国家表演献艺,贺玉堂、韩军、王二妮、刘春风等10多位民歌手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省、市电视台的文艺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培养人才,壮大队伍。安塞县高度重视民间艺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提高工作,并坚持从儿童抓起。在全县中小学校实施了腰鼓、剪纸、民间美术和民歌“四进课堂”工程。县政府高薪聘请文化艺术顾问,负责人才的培养、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开发指导。县里每年都举办剪纸、民歌、农民画、腰鼓等民间艺术创作班、培训班,对广大民间美术爱好者进行培训提高。先后培养出白凤莲、李秀芳、王西安、侯雪昭、樊小梅等一大批民间艺术人才,其中有12位民间艺人先后被授予“民间美术大师”称号。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县里先后开展了5次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据普查全县各类民间艺术人才达3??4万人,其中骨干艺术人才6686人,形成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安塞县还注意引进外地的民间艺术人才,使民间艺术队伍不断壮大。
五是政策倾斜,扶持发展。为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安塞县在政策措施、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安塞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加大对文化产业开发的投入。近年来,县财政每年直接用于文化或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都在200万元以上。为扶持县民间文化艺术团、曲艺队两个文艺团体,我们提出工资靠财政、福利靠创收、机制靠创新、发展靠特色、人才靠培养等“八靠”措施。同时,鼓励文艺团体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凡在县内演出的,每场每人补助10元,到市里演出的补助20元,市外演出的补助30元。对成绩突出者还予以重奖。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他们经常到基层和外地演出,演出收入再用于自身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保证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从实际出发,开发特色文化产业
安塞是以黄土黄河古老文化特征为主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区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安塞县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条件。我们坚持从安塞的实际出发,以民间文化艺术为依托,抓住全市“两黄两圣”旅游业和“红色旅游”业开发的契机,加快以黄土风情为主的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一是以县文化文物馆为中心,形成了展示民间特色文化的窗口。经过两次改造,县文化文物馆已建成历史文物、黄土民俗风情、剪纸、农民画、腰鼓等7个展厅,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2004年,增设了“安塞腰鼓历史文化”展厅。2005年,又对原剪纸展厅、农民画展厅进行了调整。截至2006年,该馆馆藏农民画1500幅、剪纸17000幅、文物1000余件、泥塑1300件、刺绣300幅,先后被确定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实验基地、西安美术学院教学实验基地、“黄土画派”创作基地,接待了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游客。该馆每年接待参观旅游人数达2万多人次,并接待了印度共产党领袖、叙利亚共产党代表团等国外贵宾,成为延安市重要的“窗口”接待单位。同时,该馆十分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安塞剪纸》、《安塞剪纸艺术》、《安塞腰鼓》、《安塞民间艺术专辑》(3册)和《安塞民间美术精品》(丛书)等书籍。
二是突出黄土风情特色,提升民间歌舞演艺水平。看腰鼓表演、听民歌演唱,是安塞黄土风情旅游的两项主要内容。近年来,安塞县在发展壮大农民表演队伍的同时,于1999年组建了陕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民间艺术团,2000年又成立了曲艺队。两个艺术团体互相配合,成为展示安塞民间艺术的“排头兵”,先后参加了德国举办的“柏林亚太周活动”、泰国“中国文化品牌”活动和新西兰“奥克兰新年灯会”以及国内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安塞腰鼓先后参加 了建国50周年大庆、香港回归庆典、无锡全国鼓王大赛等多项重大活动。安塞民歌也多次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等大型演出和70多部影视片的拍摄。被誉为“民歌大王”的贺玉堂曾赴广州、上海等地举办过个人专场演唱会,受到广泛好评。
三是加快景点建设,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近年来,安塞县通过政策倾斜扶持,引导一些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安塞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腰鼓楼”已经建成,由个人投资的“黄土风情园”已开门营业,黄土风情度假山庄正在建设中。结合县城改造,还建成了民间文化一条街和文化宣传长廊。同时,引导、鼓励、支持“民歌大王”贺玉堂,“腰鼓老人”高向成,剪纸能手李秀芳、王西安、侯雪昭等知名艺术家创办“民间艺术之家”黄土风情旅游点。现在,全县初步形成了集民间文化艺术展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网络。
四是实施精品工程,提高民间文化艺术品位。2005年2月,安塞县投资120多万元,整合民间艺术团、曲艺队两个艺术团体,组成阵容强大的演员队伍,编排了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这是安塞县创建文化名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推进文化项目向市场化发展的创新。2005年5月23日,该剧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3周年之际于延安首演,至今已成功演出50余场次,观众3万余名,收入120余万元,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部民歌史诗,是继《兰花花》之后陕北民歌集中展示的又一力作,是安塞民间艺术的大融合,是陕北文化的大品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陕西分社、《陕西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对此做了专题报道。2005年9月,该剧参加了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演出,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及舞美、导演、音乐、演唱、表演等10个单项奖。目前,民歌史诗《信天游》CD、DVD光盘,《“民歌大王”贺玉堂》CD光盘已经投放市场,深受游客喜爱。2006年8月,继民歌史诗《信天游》之后,我们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投资100余万元,编排了大型风情歌舞《庄稼人》,集中展示陕北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体现原生态风格。该剧已于2006年11月上演。
五是开发旅游产品,激活文化产品市场。安塞县结合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旅游”文化,积极开发相关的民间艺术、工艺、餐饮、娱乐、观光等旅游产品,先后开发出剪纸、腰鼓、农民画3个系列30多种文化旅游产品。其中剪纸影集、剪纸印花台布、门帘、台历、挂历、个性化邮票珍藏折、剪纸扑克、文化衫、《安塞腰鼓》VCD光盘等30多个文化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近几年来,经过积极努力和不断探索,我县文化产业开始迈上健康发展的路子,影响力、辐射力逐步增强。2005年,全县共接待参观中外游客4万多人,以腰鼓、剪纸、农民画、民间歌舞表演为主的文化产业累计创收500多万元,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00万元。2005年7月,陕西省文化系统第二次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在安塞召开,推广了安塞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经验。辽宁、河南、甘肃等省市的同志也来考察文化产业情况。
回顾几年的工作,我们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做了一点工作,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是文化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面向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尽完善,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仍然不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实施精品战略,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开发具有产业价值的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把安塞建成全省经济强县、产业大县、文化名县。
专家点评:
相比来看,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佳要素大投入、大市场、大渠道、大宣传、大营销、大消费等与它们是紧密相连的,而经济不发达的小城市尤其是县域城镇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存在很多不利因素。然而,尽管如此,安塞县却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之路。除了领导重视、资源优势、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措施外,作为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本元——文化产品创新则更能体现出其别具特色的理念和实践。一是在产品经营定位上,安塞县以机制创新作为指导思路,从而带动了包括产品在内的系统化创新;二是在产品种类上,该县立足本县的腰鼓、民间剪纸、农民画、民歌等历史和革命文化资源,创新系列化产品;三是在锻造精品、凝练品牌方面,该县通过延伸产业价值链的方式来成就品牌创新;四是在产品市场投放时点上,该县善于以节庆活动作为切入口也是很有创意的。
另外,在产品营销传播上,他们也具有创新的理念和实践。一方面,该县依托公益设施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宣传,如县文化文物馆的黄土民俗风情等7个展厅,就大大宣扬了其文化资源的特殊性,从而促进了文化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该县通过举办赛事活动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交易。如2004年的“陕北过大年”摄影大赛、“千人腰鼓表演”,2005年的第三届陕北民歌大赛、首届安塞剪纸大赛,2006年的黄土民俗风情拍摄、首届安塞农民画大赛等活动,都是不同寻常的营销传播活动的创新。并且该县民间文化艺术团每年外出参加大型文化活动都在10次以上,先后有8名剪纸艺人赴美、日、澳等10多个国家表演献艺。这些,都为文化产品的创新扩散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