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麒G5上市,奇瑞自己称之为“奇瑞发展道路上的转折点”。
自主品牌冲击中高端车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包括东方之子在内以前的多次努力,全都无功而返。业界专家认为,打造一个高端品牌,需要几十年修炼,需要大量经验的积淀,需要第一流的人才,可是中国自主品牌还“乳臭未干”,“奇瑞们”是不是过于急躁了?
奇瑞是被“逼上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如果说开始进入汽车领域,奇瑞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振兴中国汽车工业,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其实成立奇瑞公司,最初是安徽省要振兴地方经济。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到了工业化时代,安徽几乎一无所长。眼瞅着周边省市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安徽省的执政者能不心焦?发展经济,带动性最大的产业,非汽车莫属,可在中国汽车管理部门眼里,汽车领域最大的政治是反对“散乱差”,顶风上汽车项目,安徽省执政者冒有一定政治风险。
在中国上轿车,与跨国公司合资既保险又快捷,赚钱还容易,一汽、东风、上汽等,中国“正统的”汽车企业全都走了合资道路。如果国家允许合资,奇瑞可能也会找一家跨国公司合资。可是奇瑞属于地方政府“擅自非法”上的项目,国家管理部门连生产目录都不给,造出车来也不能上市场销售。一无所有的奇瑞,逼迫无奈,只能选择做自主品牌。
后经多方努力,并经高层领导“说情”,将20%的股权无偿划拨上汽集团,才算有了“户口”。后来又通过某种形式,上汽将股份退还给了奇瑞。
奇瑞的发展之路,开始走得很艰难,但在国家提出发展自主品牌战略的第一时间,他们敏锐地抓住机会,把本应属于一汽的自主品牌大旗,抓到了自己手里,并高高举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家工程”,从此得到国家多方面的支持。当时一汽领导人的指导思想,是想通过合资将集团做到400万辆规模时再搞自主品牌,从而坐失良机。
上得国家工程的“天时”,坐拥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地利”,加上安徽省上下齐心支持的“人和”,还赢得全国人的“民族感情”,奇瑞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象征,想不发展都不行了。
那时,无论是技术、资金、人才,更不用说品牌,中国自主企业与合资企业都不能同日而语。如同吉利“造中国人买得起的车”一样,奇瑞也是从低档次、低价车起步,用合资产品三分之二的价格推出同类产品,很快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
本世纪以前,跨国公司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轿车企业,便乘中国轿车市场空间巨大,且供不应求之机,把轿车价格抬得极高,同样车型在中国售价比发达国家高出数倍以上,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他们自以为得计,然而正是它们的利欲熏心和贪得无厌,给了中国自主品牌进入市场的机遇。试想如果那时大众就把桑塔纳、捷达降到今天的七八万元,让中国自主企业连拼价格的机会都没有,今天中国还可能走出奇瑞、吉利来吗?中国也许只能死心塌地的当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基地”兼“最大市场”。
可以说,把中国市场上车价定的畸高,虽然让跨国公司一时赚足了昧心钱,但是这种战略上的短视,却成全了中国今天的自主品牌企业,造就了它们在中国市场上最潜在的竞争对手和掘墓者,是它们中国市场战略最大的败笔。
但是,低价战略绝对只能让企业陷入“低价格-低盈利-低质量”的恶性循环。无论对企业长远发展还是对现实盈利而言,进入中高端市场都是中国自主企业不得不做的选择。并且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处于高速发展之时,市场机会相对较多,一旦20年后,消费者收入更多、要求更高,中国市场也相对饱和,再要进入难度就更大了。同时,和10年前相比,国际市场上汽车产能过剩,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优秀的设计公司倒闭、设计人员失业,中国自主品牌有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研发环境。
我们曾讲过:“让坐自主品牌车成为一件体面事。”这里的体面包含两重意思:一是车子要造的体面,二是坐车的人要体面。首先要把车子造好,把车子造好就包括进入中高端领域,以吸引体面的人,如政府官员、商界精英、娱乐明星等乘坐自主品牌车。
对于奇瑞而言,有了东方之子的挫折,可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已经更具实力,再次冲击中高端市场,步子一定可以走得更稳。推出的瑞麒G5,的确是奇瑞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冲击成功,就如同鲤鱼跳龙门,奇瑞将得到一次升华,也正是瑞麒logo的含义——凤凰涅槃。
推出瑞麒G5,奇瑞的确不负众望。用“Engines&Drivers”品牌理念,用中国式的平衡观迈出了东西方汽车文化交流的探索脚步,在纽博格林跑出8分56秒成绩,代表了当前“中国创造”的最高水平,这一成绩的确值得奇瑞人骄傲。
不过“骄傲使人落后”,我们更愿意把这里的“骄傲”理解成自信心,理解成自豪感,希望奇瑞真的不要骄傲,现在仅仅还是起步,后面的路真的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