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宫”全称为“旧衙门行宫”,宫南有德寿寺。说到“旧宫”,就不能不先谈一下“南海子”。原红星公社(旧宫原属红星公社)、及其毗邻的丰台、朝阳部分地区旧称“南海子”。历史上这里坑塘遍布,草木横生,禽兽出没,曾经是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的苑囿。南海子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约12公里,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是北方地区最大的皇家园林。
下马飞放泊(元)元世祖中统四年,元定都北京,为满足其游牧生活的需要,就在城南二十里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广四十顷的小型猎场。因这一地区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汪洋若海,又距京城不远故取名“下马飞放泊”。当地人叫它“小海子”(古时把水汇之处称为海子)。“小海子”北起南街,南到西四合庄,东到德茂庄,西到大白楼。当时的小海子周围遍布村落,是个人烟稠密的地方。所谓“飞放”,据元史记载,“春冬之交,天子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所谓“下马”,据《天下旧闻考》“按下马飞放泊即今南苑之地。曰下马者,盖言近也。”
南海子(明)到了明成祖朱木隶迁都北京,为了寻欢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统治者轰走了所有居住在“小海子”周围的黎民百姓,强占千顷民田“增广其地”。把元朝的猎场扩大了数十倍。明宣德三年“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等拨军修治南海子周垣桥道”围墙(土墙)长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约一百二十多里)四周开辟四个海子门,(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同时还修建了庑殿特色行宫,及旧衙门、新衙门两座提督官署,另外还在海子南部建起晾鹰台。设“海户屯”把守,以太监总领经营海子事务。这样围墙内便是人们常说的“海子里”,围墙外被称为“海子外”。至于南海子名称的来历则是由于这一地区较北部地势低洼,水泉很多,并有几处常年积水四时不竭汪洋若海,故俗称海子,明朝时为了与城北的积水潭相区别所以称“南海子”。《日下旧闻考》记载南海子有水泉七十二处,清高宗乾隆在《海子行》诗中写道“七十二泉信非征,五海至今诚有此”。并注曰:“近经细勘则团和之源可指数者九十有四,一亩泉(注:在槐房以北)其东南亦有二十三泉”,并曰:“旧称三海,实有五海,但第四、五海子,夏秋方有水,冬春则涸耳”。
自明代开始南海子已经成为北京城南一座风光绮丽的皇家苑囿,这里奇花异果,嘉树甘木,禽兽鱼鳖,丰殖繁育,被诗人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名曰“南囿秋风”。
南苑(清)清入关后建都北京,清统治者和元一样,更加重视骑射,把南海子作为重要的御苑之一,成为南苑。
清乾隆年间又在南苑大兴土木,重建海子,拨款三十八万两,将土围墙改建成砖墙,海墙用五尺厚三合土作根基垒四十八层砖,灰色砖墙基宽五尺,顶宽二尺,全长120多里,共有墙垛19085个,每垛长一丈,高八尺五寸。还将海子四门增为九门,新建了小红门、黄村门、回城门、双桥门。除此之外还开辟了马家堡、栅子口、马道口、羊坊、毕家湾、房辛店、大屯、北店、三间房、刘村、高米店、潘家庙等十二个角门。
另外,清廷还在海子里营造二十四处园林,重建和新建了四座行宫(旧宫、新宫、南宫、团河宫),八大寺庙(宁佑庙、真武庙、三关庙、娘娘庙、镇国寺、永穆寺、德寿寺、清真寺),开凿了人工河,挖了供野兽饮水用的水泡子,建了桥,铺了御道,修了特色鹿圈。
自同治元年以后,南苑逐渐成了京师军事重地,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政府在旧宫北增设了神机营,建营盘二十二座,瓦房五十九间,灰房七百十三间,土房三千六百四十六间,营门四十六座,濠墙四千四百二十四丈,神机营分为左翼、右翼、中营,共驻扎官兵一万四千余人。光绪年间神机营有马、步队二十五营。
旧衙门行宫旧衙门行宫在小红门西南,明代修建,为海子提督衙署.清顺治十五年重加修葺,乾隆间又经重修.高宗乾隆二十八年《旧衙门行官即事诗》注云:“去岁霖潦,漏圮益多,奉震请内帑重修,焕然一新。”
旧衙门官门三楹,前殿五楹,二、三层殿宁各五楹。又荫榆书屋三楹在后殿,殿东转西为西书房.南为书室。平台楼之东另一所,宫门三楹,内殿二层。前殿额题阅武时临,三层殿额题爽豁天倪;东壁联曰:平野睛云横短障;满川烟霭润新犁。四层殿西间额题清溢素襟;东间联曰:短长诗稿闲中捡;来往年华静里观;中间联曰:入座韶光发新藻;隔林山乌试春声。荫榆书屋为高宗题额,联曰:烟霞并入新诗卷,云树长开旧画图。南书室联曰:雨是春郊,亭皋开丽瞩;风清书幌,花竹有真香。东所二层殿内联曰:风经锦埭香犹烟,鹤步兰皋篆欲斑.
清高宗曾在《旧衙门行宫》诗中写道:“清时作行官,明委乃衙门,不必其名易,于中鉴斯存。”注曰:“旧衙门明季太临提督南海子者所居,其时朝政不纲,至阉寺擅权,营构宏壮,号称衙门,兹仍其旧名,亦足存鉴戒也。”关于荫榆书屋,高宗在乾隆九年《荫榆书屋》诗序中说:“荫榆书屋,南苑旧行宫内囊时读书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