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光年间在大兴区长子营镇再城营村(旧时叫李台,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村落)兴起一种古老曲艺说唱形式--五音大鼓,五音大鼓在这个村传承了四代,有12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在传承演唱着。
"五音大鼓"由"城南调"和"落腔调"演化而成,因以三弦、扬琴、四胡、鼓板伴奏,再加上演员的唱腔,合为五音,故此得名。"五音大鼓"最早起源于北京的东南部及河北省安次县农村,作为农村口传文化形式之一,具有维系世俗人情、巩固良好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而后成为"北京琴书"前身。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刘小平先生对"五音大鼓"有过这样的评价:"五音大鼓"保存了原生态的鼓曲基因,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堪称北方鼓曲的"野生稻"。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始祖,蕴藏着丰富多样的优异遗传基因。再城营的五音大鼓就是这样一株民间说唱音乐的"野生稻",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五音大鼓"的主演剧目有传统大书《杨家将》、《岳飞传》、《刘公案》等;传统小书《湘子上寿》、《武家坡》、《孔明压宝》、《宝玉探病》、《杨八姐游春》、《小寡妇出阁》、《北京城》(节选)、《小姐俩拾棉花》等;现代段子《王老汉征婚》、《长子营新貌》、《小姐仨剪窗花》、《我向奥运表真情》、《永定河畔艳阳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