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争辩,在当时的北大极为平常。许德珩回忆,在1918年10月“一战”结束后的中山公园讲演大会上,讲演者各抒己见,完全是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争辩。胡适觉得协约国之所以胜利,全靠美国的帮助;蔡元培则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而李大钊最激烈,他提出了“庶民的胜利”,庆祝“绝非哪一国之胜利”,而是“全世界庶民的胜利”,因为战争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制度,而现在面临着这个制度的破产。也就在此前后,他发表了多篇文章,提出了他刚刚接受的“布尔扎维克”主义的观点。只是“布尔扎维克”才是通俗的译名,马克思的翻译名称还是“马客士”,所以,后来在李大钊指导下成立“马客士思想研究会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李大钊在自己图书馆办公室研究的是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当时他的译名也是马客士。
织梦好,好织梦
此时此刻,李大钊与他的朋友胡适已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客观地看待这场当初的“问题与主义”的争论:胡适刚回国的时候,有20年不谈政治的诺言,在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李大钊因避难返回昌黎的时候,接办了《每周评论》的实验主义的信徒胡适发表了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可是李大钊在下一期上就发表了信件《再论问题和主义》,在李大钊看来,主义有理想和实际两个方面,而主义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运动结合,可以使理想成为现实。 dedecms.com
李大钊明确自己喜欢谈论“布尔扎维克”主义,并不隐晦。当时中国各种“主义”五花八门,思想界极其复杂,仅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就有70多种。安福系的王揖唐也在谈论“社会主义”,两人之后又多次在杂志上讨论过这个问题,直到1919年因杂志被北方军阀查封才中断。
内容来自dedecms
在胡适看来,这只是一种学术性的争辩,虽然他承认这是与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可是,当时除了李大钊的几篇介绍性文章外,当时中国人对马克思并不了解,所以,胡适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攻击目标。而对于李大钊而言,他和胡适的友谊并未受到影响,两人只是在主义上分道扬镳,他思想里强烈的道德感,浓厚的人文色彩,使他能和胡适、蔡元培和周氏兄弟都保持良好的沟通。
本文来自织梦
即使是后来李大钊成为共产党的领袖,他仍然是北平知识界群体的一员,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知识界的团结和合作,研究者称之为李大钊的策略,他一生都在努力寻找同盟者。不过,李大钊还是向一切接受他观点的人宣扬马克思主义,他留日时期的朋友林伯渠回忆,李大钊当时寄给他几封信件,详细地介绍十月革命,还对中国形势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如何联系群众、组织军队都有筹划。老同盟会员就是这样转变为共产党员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思想碰撞的社团和李大钊的选择 织梦好,好织梦
“五四”前夕,北大社团成立了若干,蔡元培、李大钊等人都是他们的坚定支持者。蔡元培一直用“纯学术研究”为这些思想异端、风头颇劲的社团辩护,他一直希望这些学生能做到专心求学。在徐悲鸿所绘封面的第一期“国民”杂志,蔡元培提出学生们要“正确”、“纯洁”。但是实际上,这些学生社团一开始就不是在进行学术研究,例如国民社的成员认为,救国才是国民社唯一的行动。因为救国的目标,从前一直在书斋练习毛笔字,很反感学生搞社会运动的邓中夏也走进了国民社,很快成为性格坚硬、冲动有干劲的骨干。
本文来自织梦
许德珩回忆,社团因为彼此间有政治倾向,不像他们的老师辈那么团结,而是隔阂很深,甚至不相往来。偶一有问题就写出揭帖贴在墙上,赞成反对,你唱我和,颇像大字报。傅斯年和许德珩本来是同班同学,可是一个加入新潮社,一个加入国民社,双方争论十分激烈,傅斯年不赞成反日,就不加入由许德珩他们把持的学生会,新潮社提倡白话文,国民社则用文言体发表文章,双方互不相让。罗家伦先已经加入了国民社,可是一旦和同学闹翻,马上被新潮社争取去了。“五四”前,李大钊才调和了各派矛盾,动员新潮社的罗家伦、康白情加入到学生会,又说服许德珩允许他们参加。
本文来自织梦
“五四”前后,图书馆已经具备了吸引力。“设备还很简陋,地方也不宽敞,图书也不够齐备,但是常常挤满了人,其中以搜索新奇思想的‘左’倾者占多数。少数的社会主义期刊常常被借阅一空,休息室中,三五成群的青年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常是他们的主要话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按照当时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张国焘的回忆,当时在北京,唯有李大钊一人,有可能联系各种社团和派别,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运动,因为李大钊的个性之温和且极富耐心,都非常人可比。他自己早年又是学生闹风潮的领袖,同情学生的热情,同情俄国革命,但是也不排斥无政府主义和其他各派社会主义。 copyright dedecms
“他不是说教式的人物,他过去一直没有向我宣讲过马克思主义。”张国焘作为学生领袖在“五四”后流亡上海,几个月的流亡生活,几乎使他变成了学生政客。张国焘曾向李大钊感叹,李大钊只是静静倾听,他很重视张国焘在上海和孙中山的接触,更关心他和陈独秀的往来。听完后才探讨救国途径——除效仿苏俄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前途,而苏俄革命的根源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做指导。 copyright dedecms
李大钊此时感叹的是,他和陈独秀对于马克思的研究都不够,不要像当时很多人一样,把研究马克思主义当时髦,设法利用之意大于信仰和研究。 dedecms.com
在老成沉稳的李大钊心目中,了解和研究马克思可能更重要,当时政党没有立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会成立了。按照当时的成员朱务善的回忆,1921年,他和邓中夏一起找到李大钊,要求组织马克思学说研讨会,分成讨论小组和定期演讲,李大钊没有加入这个研讨会。研讨会充分展示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思想状况,在刘仁静的记忆里,当时参加的十几个人,有的相信马克思主义,有的相信基尔特社会主义,有的相信无政府主义。其实,大家对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也没什么研究,只是在报刊上看了些文章,觉得对自己胃口,以后看到别的主张好,也会很快改变。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