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友践约女侠初葬西子湖
秋瑾就义后,一时舆论大哗,留学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学生团体纷纷发表通电,强烈谴责清政府的暴行,继而上海和各地的报刊也言词激烈地斥责当局滥杀。
这里必须一提秋瑾一生中的两位挚友:一是比秋瑾大7岁的吴芝瑛,一是比秋瑾大两岁的徐自华,正是她俩不顾个人安危,不遗余力,秋瑾才得实现“埋骨西泠”的夙愿。
吴芝瑛,安徽桐城人,诗文俱佳,尤其擅长书法。她曾制小万柳堂法帖,流入东瀛,甚得日本皇后的青睐,据说慈禧太后也很赏识她的墨宝。她的丈夫廉惠卿,江苏无锡人,年轻时参加“公车上书”,思想倾向维新,1902年和日本人中岛裁之联合在北京创办东文学社,还在北京顺治门外刀:了一家文明书局,故在北京小有声望。后来廉惠卿捐官户部郎中,与秋瑾丈夫王子芳同朝为官,两家住处又是近邻,秋瑾与吴之瑛得以相识。两人才气相敌,时相过从,正式换帖结为盟友。吴芝瑛的叔父吴汝纶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仟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经吴芝瑛介绍,秋瑾和京师大学堂日籍教员服部宇之吉之妻服部繁子相识。秋瑾第一次赴日本就是与服部繁子相伴同行的。
徐自华,浙江石门县(今桐乡市崇福镇)人,出生官宦世家,写得一手好诗词。21岁嫁到湖州府南浔梅家,婚后7年,不幸丈夫病故。1906年春,南浔乡绅创办浔溪女校,34岁的徐自华被聘为校长。适逢秋瑾从日本归国,经人介绍也来浔溪女校执教。两位才女一见如故,同事两月,结为莫逆之交。徐自华的妹妹徐小淑正在浔溪女校就读,师事秋瑾,成为秋瑾最得意的女弟子。徐氏姐妹后来经秋瑾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徐自华与秋瑾交往时间只有一年半,形影不离的日子加起来只有3个多月,同志加姐妹的情谊却非常深厚,坚不可摧。
秋瑾牺牲后,她的两位挚友、女界精英吴芝瑛和徐自华不约而同,挺身而出。吴芝瑛先后写下了《秋女士传》、《纪秋女士轶事》、《挽秋女士联语》等诗文;徐自华先后写了《哭鉴湖女侠》、《秋女士历史》、《秋瑾轶事》、《祭秋女土文》等诗文,相继在上海《时报》、《神州日报》、《小说林》等报章杂志上发表。她俩互相呼应,矛头直指当局。
清政府为杀秋瑾事陷于极度不安之中,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两个月后,绍兴知府贵福辞请离职调皖,遭到安徽人民的竭力对抗不敢到任;浙江巡抚张曾扬奉调山西巡抚,同样被晋民峻拒,不久便抑郁而死。
自贵福调离绍兴,避难在外的秋氏亲族陆续回到了绍兴城里。当时,秋瑾的生父母都已过世,秋瑾的大哥秋誉章,字徕绩,又号秋莱子,是个附生、候补训导,比秋瑾大两岁;妹妹秋理比秋瑾小两岁,嫁与寓湘的钱塘籍人氏王守廉为妻,居住在长沙;还有一个异母弟秋章祥(后改名为宗章),当时才12岁。
秋誉章请知情人引路,来到卧龙山麓,找到了露天停放的秋瑾灵柩。他想:我秋家世代为官,祖父秋嘉禾历任知县、知州,父亲秋寿南官至湖南桂阳州知州,在绍兴也算是有面有脸的人家,当请风水先生卜穴,选一个黄道吉日,把秋瑾的灵柩葬于祖坟之侧。于是,秋誉章以重金雇夫役数人,把秋瑾的灵柩偷偷移到常禧门(即偏门)外严家潭丙舍,想先在那里暂时存放一段时间。不料这丙舍舍主闻说是被砍了头的革命党人棺木,无论如何不肯收留。秋誉章无奈只得在大校场近旁的乱坟堆中;择地暂放秋瑾的灵柩。灵柩上仅覆盖数片草苫,以避风雨。
秋瑾遇难3个月后,徐自华与吴芝瑛这两位从未谋面的女士建立了联系,两人商定:按照秋瑾遗愿,合力营葬鉴湖女侠于杭州西湖;先购得墓地,再图营葬。地如姐得,营葬妹任之;地如妹得,营葬姐任之。
农历十一月下旬的一天,漫天风雪,寒风刺骨,一叶扁舟载着徐自华和她的义女濮亚华渡过钱塘江,来到绍兴城里。徐自华寻到和畅堂秋家,告诉秋家人她已与吴芝瑛购地西泠桥畔,要为秋瑾营葬。秋家人闻说,深受感动。当夜,徐自华由秋誉章等人陪同,持火把去荒冢探寻秋瑾的灵柩。徐自华看到三尺桐棺凄凉野栖的景象,顿时失声痛哭。她祭告英灵:知道英魂不灭,神魄难安,一定实现烈士“埋骨西泠”的夙愿。徐自华在秋家逗留3天,和秋誉章商定了秘密运送秋瑾灵柩去杭州的计划。
徐自华回石门后马上寄书吴芝瑛:“妹已在西湖苏堤春晓处购得葬地,今请姐从初议,地为妹得,姐任营葬。望速派人来杭料理造墓事,运柩一节亦已议妥,待墓造成,由同善堂运送来杭,省得现在来杭又须另觅安厝地。”
吴芝瑛接信后与丈夫廉惠卿商议,立即派人前往杭州造墓。半个月后,已时近岁末,徐自华派人到绍兴,和秋誉章一起护送秋瑾的灵柩来杭,先乘夜航班到西兴,再渡钱塘江到杭州江干上岸,悄悄地把灵柩运到西泠桥西侧的临湖草地上。徐自华和廉惠卿等人早巳在那里等候。吴芝瑛因病未能亲临墓地,墓碑的文字吴芝瑛已写好,总共10个字: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
在凛冽的寒风中,秋瑾的灵柩缓缓放入青砖砌成的墓穴中。计划周密,营葬顺利,没有惊动新闻界,没有惊动官府,秋瑾烈士已安葬在这青山绿水环绕的西湖边。鉴湖女侠“埋骨西泠”的遗愿得以实现。
新年一过,徐自华在《时报》上刊登《会祭鉴湖公函》。函曰:“鉴湖之柩一日不葬,余与芝瑛女士一日不安。幸得地西泠,已于去腊廿三草草人土。因值岁暮,且又风雨,芝君清恙未痊,余复喉痛,故未公布同人。今择月之廿四日至坟前公祭,凡我男女同胞如痛鉴湖之冤者,届时务请降临。”
到了农历正月二十四日那一天,有各界人士400余人前来参加秋瑾追悼会并谒墓致祭。经与会者提议,墓碑文字改为“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会后,陈去病、褚辅成等人相约秘密成立秋社,推选徐自华为社长,决定每年秋瑾殉难日举行纪念活动。
徐自华践约西泠后,如释重负,写下了一首诗:“湖云山树总悲凉,春晓苏堤柳未长。添个鉴湖秋侠墓,游人凭吊泣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