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于是,他命令红一军团于28日继续北上夺取赤水城,以红三军团三个师、红五军团两个师占领土城镇以东三至四公里处的两侧有利地形,给川军以迎头痛击。……战斗中红军抓住了一批俘虏,这才得知敌人并非2个旅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万多人。
本文摘自《历史选择——长征中的红军领袖》 作者:张琦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撤出了遵义城。
人称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迎着早春的寒风,又踏上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长征离不开走路,遵义会议前要走,遵义会议后还是要走。但是眼下的“走”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长征初期的退却逃跑,而是在毛泽东指挥下迂回曲折、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的必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没有骑他那匹黄骠马,而是换了一匹高头白马,精神抖擞、踌躇满志地走在军委纵队的前头,他的老战友朱德和新战友洛甫,在他的左右并肩而行,后面紧跟着周恩来、博古等。这新的行军序列,向人们展示着一个新征程的开始。
按毛泽东和中革军委的部署,红军兵分三路由遵义地区向赤水方向前进,准备经川南渡过长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打破敌人的围攻。红一军团为右路纵队,从松坎出发向西,直奔赤水;军委纵队和红五、九军团为中路纵队,经官店向赤水挺进;红三军团为左路纵队,从懒板凳出发,直插江安。
狡猾的蒋介石已经猜到了红军的战略部署。
当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到达遵义地区时,他判断红军的行动有三种可能:一是向东回师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二是北进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三是去金沙江西进。蒋介石认为第三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条路线曾使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他的部署围绕前两种可能展开,尤其在红军北进入川方向投下重兵。
根据上述判断,蒋介石制定了“川江南岸围剿计划”,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在中央红军周围组织了一个铁桶般的包围圈,企图阻止红军北进或东出,然后“合剿而聚歼”于川江南岸地区。他在长江边设置了两道封锁线:以泸州、叙永、毕节为第一道封锁线;以横江、盐津及安边场、宜宾间金沙江下段、宜宾与泸州间长江一线为第二道封锁线。
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包围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部队约有150个团40万人,中央红军只有16个团三万多人,兵力对比是10∶1。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粮弹充足,还有飞机“保驾”,而红军只有一些破旧的迫击炮和两门山炮,缺弹少粮。敌我形势的严峻不亚于湘江之战前夕,所不同的是,红军已换了统帅。现在轮到毛泽东来指挥这场恶仗了。
不知是天公不作美,还是山路太滑,冒着淅淅沥沥小雨、拄着棍子爬娄山的毛泽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雨中夹着雪,泥浆没过他的双脚,他显得很狼狈。
在遵义参军的女学生李小霞此时正走在毛泽东身后,她急忙走上前去扶毛泽东,走在后面的周恩来赶紧招呼卫生员上去包扎。
毛泽东问李小霞:“我的头磕破了没有?”
李小霞摇摇头说:“没有,主席,只出了点血。”
毛泽东一听乐了:“你这小鬼真会说话,出血不算破,是不是脑袋开花才算破呀!”
说得李小霞怪不好意思的。
一路爬坡,一路玩笑,谁也没料到这一跤还真是一种不祥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