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伊始,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之势的炮击,美国态度比较强硬。它声称美对台有条约义务,并调兵遗将,在台湾海峡集结军事力量,摆出一幅介入“台海危机”的架势。到9月初,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实际行动只是为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但为避免卷入中国内战,其护航仅到金门3海里以外,美国空军并不介入。然而,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使补给舰队屡遭重创,由美国“护航”的行动连遭失败。在进退维谷之中,美国故技重演,先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撤退金马。于是“金马撤军论”又起。
9月17日,美国务卿杜勒斯就台海紧张局势提出:双方停火,找出和平解决的办法。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美国以前就认为把为数众多的部队部署在金门、马祖是相当愚蠢的,“如果有了停火,我们的判断,甚至是军事上的判断,就是,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公开声称国民党当局应该从金马撤军。(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册,第2859页。)
然而,国民党的神经最敏感之处也正是这一点。就在杜勒斯记者招待会讲话的第二天,蒋介石在高雄对美联社记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减少外岛驻军,反对使沿海岛屿的地位有任何改变的做法,声称台湾没有接受停火的义务。他还强调说:“就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据说是他说的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因此我的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册,第2824页。)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蒋介石是不会指名道姓地将分歧公之于世的。10月2日,美驻台“大使”拜会蒋介石,解释美国的对台政策。次日,台湾当局“外交部”声明,表示坚守金门、马祖,不减少外岛驻军。这一天,蒋经国代表蒋介石赴金门慰问军队,表明国民党坚守金马的决心。可见,在撤退金马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已达白热化。
在美蒋矛盾冲突中,中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美国逼蒋放弃金马的意图,重新考虑了立即解决金马问题的各种利弊。为反对美国分离台湾的阴谋,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双方“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于是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告台澎金马同胞书,向台湾当局表达了这一新的政策立场,并决定,从即日起停止炮击一周,以使台湾方面充分自由地向金马运输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7日。)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对金门停止炮击两周,以使金门军民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4日。)
美国认为,目前停火提供了一个机会,一再敦促蒋介石撤军。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分别发表谈话,表示台湾当局在沿海岛屿驻军太多。10月15日,杜勒斯会见叶公超,向台当局转达了从沿海岛屿撤退的意见。但是蒋介石对此态度十分强硬,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外岛撤兵问题,是“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更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注:何迪、熊志勇:《美台关系大事记》,载《美台关系四十年》第299页。)这期间,美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访台,与台湾当局商讨重新部署兵力问题,也无果而归。显然,我解放军暂停炮击,既为蒋介石坚守金马提供了条件,又加深了美蒋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杜勒斯不得不亲自到台湾做说服工作。杜与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再三要求国民党停火,减少驻金马的兵力,并要蒋承诺不以武力打回大陆,“反攻大陆”基于民心而非武力,不使外岛成为进攻大陆的踏板等等。蒋介石既不同意保证不以武力“光复大陆”,也不同意在停火前从金、马撤军。最后经过妥协,美国同意“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的关连”;台湾当局则被迫承诺恢复对大陆的手段“主要不凭借武力”。双方会谈公报于1958年10月23日发表。其后,美台军方又达成协议,在金门增加装备,减少驻军。显然,美国既不能说服蒋介石立刻从金马全部撤军,只好后退一步,以逐渐减少兵力的缓和方式达到目的。而台湾当局则尽量淡化“不凭借武力”这一点。台驻美“大使”叶公超在27日解释说,“联合公报的意义是强调‘政治基础’在反攻大陆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不使用武力’”。其后叶在美又发表谈话,表示使用武力的权力显然并不因此项公报而受限制。而蒋介石在事后则感到公报文本的措词与他在会谈中讲话的原意有出入。(注:何迪、熊志勇:《美台关系大事记》,载《美台关系四十年》第300页。)显然,这是台湾当局在美方的压力下作出的权宜之计。
蒋介石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及妥协,中国政府明察秋毫。为了支持蒋介石不撤退金马,在一个中国立场上与美国作斗争,中共又作出重要决策,即延续对金门的炮击,但是,炮击的方式是逢单日打炮,双日停止。10月2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中国的事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从长计”,“美国的目的第一步是孤立台湾,第二步就是托管台湾”;“我们两党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队,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告同胞书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实现的”。他呼吁海峡两岸“化敌为友”,“一致对外”,并告诫国民党,不要屈服美国人的压力而随人仰俯,丧失主权。(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6日。)自此,中国共产党对沿海岛屿新的决策目标是,将金、马留在国民党手里,作为台湾与大陆连接的纽带,待将来时机成熟,将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
蒋介石对此予以积极回应。自此以后,金厦海峡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炮战:每逢单日,双方开炮,但均不打对方的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逢双日,停止炮击。逢年过节,停炮三天,以让双方军民平安休假。这种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马拉松式的炮战方式,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即象征两岸并未停火,中国内战还在继续。国民党军队能借此长期占踞金、马,以此作为对抗美国长期以来迫其撤军的理由。这种炮战方式,也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抵制和反对美国封锁海峡,分离台湾的联合行动。
进入60年代初期,虽然美国不断加紧分离台湾,推行和制造“两个中国”,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比任何时候都响亮,而海峡两岸的“炮战”也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