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台湾前情报部门副处长陈虎门在接受深圳卫视采访时说,工作人员广泛地从士农工商中选择,“只要有意愿肯冒险,肯为台湾做事就行”。实际上,一些人是“被迫”成为台湾间谍的。谷正文就曾在台湾杂志《独家报道》上爆料,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是台湾国民党“国家安全局”的秘密情报工作人员,隶属于“台湾国家安全局”第三处。
文章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18期 作者:钱亚平 原题为《台海谍战新动向》
2008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监测发现,大陆地区外的木马控制端IP有98230个,其中来自中国台湾的占到65%,高居榜首。
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没有声音,只有行动;他们没有传记,只有传说。这些神秘的人,被称为“间谍”。
自1949年以后,两岸之间的间谍暗战从未中止过,其战况之激烈,曾经不亚于任何一个真正的战场。近年来两岸间关系有所缓和,时至今日,台湾间谍已不再是过去电视剧中凶神恶煞的“特务”形象,其“工作”形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暴力色彩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和更为专业的情报战。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民党20多年前派遣特工到大陆搜集情报,承诺“如有失事,从优抚恤”。17名被捕特工出狱后要求国民党赔偿及抚恤。台北地院2011年3月11日判决国民党应赔偿280多万美元,折合新台币为8600多万元。
神秘“军情局”
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他提出了“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1950年5月16日,蒋介石在台湾广播电台发表《为撤退舟山、海南国军告大陆同胞书》,对“反攻大陆”的规划,提到:“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同时招募大批特工人员,组织他们“打回老家去”。处于敌对时期的两岸,由此成为最活跃的情报战场之一。
在台湾众多情报机构中,“军事情报局”是派遣间谍的主力。“军情局”前身是蒋介石统治时期大名鼎鼎的“军委会调查统计局”(军统),这个诞生于北伐战争时期由戴笠领导的特务组织。
1946年,“军统局”改名为“国防部保密局”,后变身为“国防部第二厅”。1954年台湾当局对情报部门进行调整时,又将其名称改为“国防部情报局”。1985年,“国防部情报局”与“国防部特勤室”合并为现在的“军事情报局”。
“军情局”下设七个处、一个“情报研究中心”和一个“秘密交通中心”,其活动主要是收集大陆政治、军事情报,情况需要时还可以策划破坏、暗杀,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袭击、骚扰、心战等活动。除此之外,台湾“军情局”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适时在大陆建立和发展“敌后武力”,对大陆军队进行策反和军事“攻心”,配合台军的战略性行动等。直至今日,“军情局”仍是对大陆情报工作的首要部门,几十年来大陆的台谍事件,几乎都与其有关。
上世纪50~70年代,台湾情报机关对大陆的工作重点是“政治颠覆,内部策反,敌后游击”,暗杀、爆炸等暴力手段成了其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军情局”大量招募情报人员,多次策划刺杀中共领导人的大案。
1955年,台湾“国防部情报局”(“军情局”前身)由毛人凤坐镇,组织策划了企图谋杀周恩来总理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爆炸事件,周总理和中国代表团因临时改变路线,才幸免于难。事后,台湾当局极力否认策划爆炸事件。但40年后,当年参与并策划该事件的原国民党“保密局”退役少将谷正文在台湾《中国时报》上公开承认,该事件的确是国民党特务买通香港启德机场清洁工安放了炸弹。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军情局”还通过空投或迂回方式派遣间谍潜入大陆从事“敌后工作”。他们利用广播电台,昼夜不停地向大陆广播,煽惑群众,指挥潜伏特务和策动残余反革命分子进行暴乱等破坏活动,准备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游击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