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国自行研制“黑匣子”,是在1994年春节过后。为了确保我国战机的安全,为了节省经费,空军某航修厂的科研人员发明了一个又一个“怪招”。
中国国产歼10战斗机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 作者:于波 于明元 李建军 原题为:中国战机黑匣子诞生始末
在美丽的泉城山东济南,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脚下,有一片整洁的院落,这里岗哨遍布,戒备森严,我军惟一一家“黑匣子”研制生产基地———空军某航空中心修理厂就坐落在这里。“黑匣子”其实是橘红色的说起“黑匣子”,许多人对它并不陌生,因为每当飞机发生意外事故时,常常会提到这3个字。作为飞行“备忘录”,“黑匣子”对飞行安全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
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个怎样的“神秘之物”?“黑匣子”有着橘红的颜色,长方块的形状,就装在飞机的尾部。人们通常说的“黑匣子”,科研术语叫“事故防毁记录器”,它是飞行参数记录仪(简称“飞参”)的核心部分。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其衡量飞行质量的各种技术、性能数据(即飞行参数)同时处在动态之中。而飞行一结束,这些宝贵的动态参数也会随之消失。
将“飞参”系统安装到飞机上,就可以采集这些关键参数,并储存起来,为飞行质量评估、飞机故障判断、飞机状态监控、飞行事故分析等提供科学的依据。一旦飞机发生意外坠毁时,核心部分“黑匣子”能真实地记录事故的全过程,有关人员便可以根据其中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准确判断事故原因,进而排除类似的飞行隐患。
因此,早在50年代,美国、苏联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在民航及军用飞机上加装“黑匣子”。据空军某航空中心修理厂厂长王永坤介绍,“黑匣子”是由抗高压、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制成的,飞机失事时常常伴随爆炸和燃烧,“红匣子”经过高温后就变成了“黑匣子”。
研制出我们自己的“黑匣子”
我国自行研制“黑匣子”,是在1994年春节过后。为了确保我国战机的安全,为了节省经费,空军某航修厂的科研人员发明了一个又一个“怪招”。
“黑匣子”的防护壳体是用特种钢做成的,对防火、防水、防撞击、防腐蚀等都有特殊要求,每一项都要达到航空指标才算合格。如果去做专项试验,则需要一大笔经费,这令厂领导和科研人员十分头痛。在经过周密论证后,他们决定土法上马。
在做防火试验时,他们先用棉纱蘸煤油对壳体进行试烧,后又改用煤气灶。由于温度至少要达到摄氏1100度,普通温度计根本无法测量。他们便找来飞机发动机排气温度表进行改制。然后将壳体斜对角吊起来,使之三面受火,大家称之为“火烧试验台”,仅花300元钱就解决了专项试验6万元才能解决的难题。
无论是之后的抗挤压、抗撞击实验,还是防腐蚀试验,航修厂的科研工作者们总能找到相应的土办法解决大难题。据粗略统计,仅此几项就节约经费10万余元。
1997年9月26日,空军某试验飞行训练中心。这里聚集着我军拔尖的试飞员和新型战鹰。按照上级指示,我国自行研制的“黑匣子”装机试飞就在这一天进行。加装“黑匣子”的超音速歼击机试飞成功。
这个“黑匣子”经过军内外43位航空专家、教授所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严格测试和审定,被一致认为“起点高,技术新,功能全,相当于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迄今为止,我国自行研制的“黑匣子”已加装各型飞机220余架,在飞行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月3日《中国青年报》于波于明元李建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