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泽民同志的心目中,上海工业与科技都是很有优势的。工业系统有140多个行业,从消费品、装备类产品到基础原材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科教系统有700多个科研机构,几十所大专院校,专业齐全,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科研体系。但是这两支力量没有很好地融合。如何使上海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力量两者结合起来,成为江泽民同志关心的重要问题。他认为,把工业和科技“两张皮”变成“一张皮”,上海经济就有了希望,上海科技人员也有了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坚决执行这个方针,把这一时期上海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放在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重点行业技术改造,积极开发短、平、快技术以及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先进科学技术等方面。他采用的主要办法是:以重大项目为桥梁,促进上海科技优势向大中型企业转化;运用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手段,把工厂企业与科研院所连接起来;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科研院所中标后负责突破技术,工厂负责提供攻关经费和技术产业化,中标合同由法律部门予以公证。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总揽全局,结合上海潜在的科技力量优势,把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纤通信、微电子及计算机、激光技术、航天技术作为“七五”期间上海发展新技术的六大重点领域,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人工胰岛素等开发应用跨入世界前列;新型材料方面,如用于陶瓷发动机的高温结构陶瓷研究具有国际影响,用于高能加速器的特殊晶体研究和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光纤通信初步形成了光纤、光缆、元器件、光电端机的科研、生产和工程配套系统;微电子及计算机已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激光技术、航天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上海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入轨精度高、性能稳定,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与此同时,上海轻、纺传统工业加快改造和更新,钢铁、石化、汽车、民用飞机、电子、电站设备等六个新的支柱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成长。1988年,市政府又确定了14项重点工业项目进行攻关会战,其中包括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微型计算机、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光纤通信、程控电话、30万吨乙烯和30万吨合成氨装置国产化等重大项目。这些重大决策以及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崛起,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为上海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增添了后劲。
在推动科技与生产结合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十分强调要放眼全球,瞄准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找出差距,下决心去追赶。他认为,唯有这样上海的工业才有希望,才能上一个新水平。1989年初,市经委和科委准备在上海展览中心联合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会,把上海重点行业及产品与国外同行业及同类产品作对比。江泽民同志闻讯后对此大加赞赏,表示全力支持。他把有关部门同志找到办公室,直截了当地说:上海人绝不能做井底蛙,关门称“王”,一定要看到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有句古训,“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他还特别强调,要讲究实效,不怕露丑,没有找到差距的产品不得进馆展览;布展时差距要突出、醒目,不要留情面,要让大家看了发急出汗,坐不住。在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和鼓励下,重点行业和企业放下了老大自居、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包袱,纷纷对照国外先进水平揭自己的短、亮自己的丑。
展览会开幕的那天,江泽民同志刚巧从外地出差回上海。他一下飞机,就风尘仆仆驱车前往展览中心为这个展览会开幕剪彩。他还仔细观看了每个展台,时而在展板前伫立良久,对陪同参观的同志说:“发展工业所选择的参照系很重要。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就像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竞赛,只有瞄准奥林匹克水平,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展览会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工业部门提出了一批技术攻关项目,通过举办难题攻关招标信息发布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洽谈,当场签订难题攻关合同34份,达成攻关立项145项。这次展览会后,上海出现了新的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热潮。
保持同社会各界的密切交往
江泽民同志非常注意也可以说非常乐意同社会各界人士保持密切交往,这既有工作岗位要求的推动也是个人风格使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要大力开展海外统战工作。江泽民同志从做好统战工作大局出发,对此事非常支持,在市委常委会讨论此事时明确表示赞成成立海外联谊会,支持把俱乐部也搞起来,使上海海外统战工作有一个活动场所。统战部请江泽民同志出任联谊会名誉会长,他欣然同意。1986年5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海外联谊会第一次理事会上刚刚被推举为名誉会长,5月15日就出席了上海对外友好合作讨论会开幕大会并发表讲话。他说,我们热诚希望与会的海外及港澳经济界朋友,对上海对外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畅所欲言,开诚布公提出建议和批评。上海市政府将本着长期合作的真诚愿望,认真考虑大家意见,切实加以改进,并将有准备地提出一批可行的建设项目,印成投资指南,供大家投资时参考。
上海市政协专门设有港澳委员,江泽民同志很重视港澳委员的作用和影响,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1987年4月23日,他会见出席了上海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的港澳和海外委员,并同他们就上海的改造振兴等问题进行座谈。1988年1月19日,他对老同志张承宗要求增加港澳政协委员及建议安排唐翔千为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的来信作出批示:“发展外向型经济,政协多吸收一些海外同胞代表似有好处。”4月12日,对中共上海市政协党组、上海市委统战部《关于请党政领导会见港澳地区政协委员的请示》批示:“应予安排。”4月20日,和朱镕基同志等一起在西郊宾馆会见来上海出席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的港澳委员,并且以聊天的形式与委员们座谈,交换意见。他说:市里已经下决心简化投资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上海人才优势和其他条件还是较好的,对吸引外资有利;但外地也有比我们优越的地方,我们既要看到人家的长处,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感谢委员们关心上海经济建设,欢迎大家继续来投资、出主意、指门道,加深双方的了解,共同为发展上海经济建设出力。11月3日晚,他会见并宴请由霍英东率领,翁锦通、张永珍、曾宪梓等参加的长江三角洲考察团一行。11月13日,他会见刚刚结束视察上海工作的港澳地区市政协委员,在听取刘浩清、顾小坤、陆达权、林辉实、唐仑千、熊知行等委员的意见后发表讲话,欢迎大家深入基层后对上海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称赞他们是旁观者清,提的意见都很中肯,同时表示对有些可以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设法解决;有些问题带回去研究;有的问题暂不能办到,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