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未等机场修好,7月1日,阿洛夫又接到斯大林内容迥异的另一封电报:“您有关毛泽东事宜和有关前线形势的报告已收到。鉴于目前进行的战役,毛泽东离开可能会对战事带来不利影响,我们认为暂时推迟毛泽东来访是适宜的。”
沈志华分析,斯大林这样说当然是一种托辞,那么,斯大林的顾虑究竟是什么呢?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合作急剧走向对立。斯大林更关注的是欧洲的利益,不想在亚洲和美国有进一步的冲突。
就在斯大林同意毛泽东访苏要求后不久,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领一个大型代表团前往巴黎,参加英法苏三国外长会议,试图以主动参与欧洲经济社会的姿态,来阻止西欧成为美国的附庸。然而,莫洛托夫发现,因“马歇尔计划”,欧洲国家被分裂成美国和苏联的附庸已不可避免,两大阵营对抗的大幕拉开。
在欧洲政治格局急剧变动的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接待毛泽东时机不适。
“鉴于战局发展和安全,建议推迟动身日期”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中国革命形势渐渐明朗,人民解放军已经将主动权掌握在手中。一连串的捷报打动了斯大林,他认为有必要尽快与毛泽东见面谈谈了。
1947年12月16日,莫斯科通知阿洛夫转告毛泽东:“苏联政府欢迎毛泽东前来访问。”
沈志华据此认为:以苏联政府而不是苏共中央的名义邀请毛泽东,说明斯大林很看重这次会面。
阿洛夫回电斯大林说,毛听后“十分满意”,说:“很好,现在我可以在那里呆上3个月或半年”。至于动身日期,毛泽东认为,解放军占领平绥路后就可以出发了。
1948年上半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4月22日,周恩来通知阿洛夫,毛泽东准备5月初前往莫斯科,随行的有夫人江青、女儿李讷和翻译师哲。
未等斯大林回电,4月26日,毛泽东亲自致电斯大林,详细说明了他的安排:“我决定提前去苏联,拟5月初从河北阜平县动身,在军队保护下越过京张铁路……可能6月中能抵达哈尔滨,然后从哈尔滨去您那里……我将就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问题向联共(布)中央同志请教……此外,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去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学习人民战线工作和其他工作方式。”
为了表达这次一定要成行的坚定决心,毛泽东在电报最后写到:“如果您同意拟定的计划,那我们就按此计划行事。如果您不同意,那就只有一条出路:我一个人去。”
“相比1947年,这次毛泽东访苏心情更加急迫。”沈志华说。
4月29日斯大林复电毛泽东,“同意您来苏联的计划,您想带谁来,您认为需要带几个人来都可以。”
但没过几天,5月10日斯大林又发电报给毛泽东,以战局发展和安全为由,建议推迟动身日期。不过,斯大林客气地说,“如果您决定不延迟动身日期,请您通知我们,何时把飞机派到何处”。
这一次,斯大林犹豫的原因是什么呢?
北大历史系教授杨奎松在《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中对此分析:当时,苏联共产党与南斯拉夫共产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斯大林认为,南共领导人铁托是代表农民阶级,而非代表工人阶级,因此把南共开除出“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斯大林在内心深处认为,毛泽东跟铁托一样也是代表农民阶级,这就是“半个铁托”说法的由来。
还有一件事情是,当时的美国驻苏大使发表一项声明,称正是来自苏联的扩张才造成了美苏之间令人痛心的对峙。很显然,美国有主动谋求缓和双方对立的意图,而这也是苏联巴望不得的。
斯大林看来,在这种情况下,让正在与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政府一较高下的毛泽东来到莫斯科,似乎不是那么合适。
“粮食征购工作开始,毛泽东来莫斯科定在11月底”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向全中国发出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新中国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