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恋——落差下的选择
1979年无疑是个转折之年,改革开放的头一年,人性的回潮来得尤其猛烈。这年的除夕夜,消失多年的交谊舞第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联欢会上。
小说家王朔当时也参加了舞会,但眼前的一切却让他眼花缭乱。他不会跳舞,并且穿着军装,说不出有多压抑。他后来回忆,“我感到世道变了,我和我身上这身曾经风靡一时、令我骄傲的军装眼下都成了过时货。正在跳舞的人们已经穿上了高跟鞋、喇叭裤、尼龙衫,烫了头发,手腕上戴着电子表,大概还有人在说英语。”
改革开放后,紧闭的国门被打开,时代变了。中国与世界的落差是任何人不可否认的。人们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当时中国和西方经济差距非常大,中国尚处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许多人不理解外国居然有“超级市场”。一些人被西方彻底征服,不少女性嫁给了外国人。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跨国恋情不仅难被社会接受,政府也用有色眼镜看待跨国恋,甚至把跨国恋当成“里通外国”对待。1980年,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孩儿李爽,带着她的作品——三幅木板画,三幅油画参加星星画会在美术馆的第二届“星星美展”,在这里她认识了法国外交官白天祥。由于与白天祥的恋爱关系,李爽广结在野艺术界、诗词界人士。1981年9月9日,李爽被逮捕,并判处二年劳教,审讯三个月,之后被送到北京良乡教养所。白天祥被驱逐出境。
回到法国后,白天祥在法国组织了“李爽事件援救组织”,在法国政界、艺术界和媒体大力活动。法国各大报均不断报导有关李爽事件的文章,并与电视台、电台联合作宣传节目。80年代初哪有什么涉外婚姻,中国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最后,还是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期间向邓小平过问李爽现况,经由胡耀邦总书记亲自批示,李爽才被释放。李爽出狱后去了巴黎,有情人终成眷属。
解释《婚姻法》,解释财产权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人的婚恋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婚的原因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1980年的《婚姻法》已经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颁布实施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一和司法解释二。
最近七年,中国的离婚率逐年递增,2010年全国法院一审受理离婚案件116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跟财产分配有关系。在全国房价不断攀升的今天,房子已经成为夫妇在离婚时争夺的焦点。
过去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如今拜金女说:“没有房子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新的司法解释更多地运用了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处理婚姻和家庭问题,把财产权落实到个人,强调了对于个人财产的保护。正如文章开头《茶花女》的男主人公阿芒,正是有了个人财产的自由,才有了婚姻与爱情的自由。
纵观新中国62年的历史,“文革”前,婚姻问题始终与政治紧密相连,这是一个悲剧。改革开放以来,婚姻问题始终与财产紧密相连,这也许又是一个悲剧。不论如何,任何一部《婚姻法》只能尽量保证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支配的自由,而不能保证给你一个美好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