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广东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
|
|
时间:2009-09-14 |
|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广东肩负起“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改革发展的奇迹。党的十六大以来,广东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
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辉煌的历史跨越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了由落后边陲省份到经济强省的跨越。1978年广东生产总值仅为185亿元,只占全国的5.1%。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3.7%的速度增长。2001年以来,经济总量迅速增大,2007年增加到30606亿元,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跨越。经过30年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数量、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比重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02年起,全省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著名城市群,全省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生活圈。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079.22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1.4万亿元。短短30年时间,广东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从资源消耗大省向节能降耗减排大省的跨越。多年来,广东坚持在保护环境中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2006年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别居全国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07年继续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近两年持续下降。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分别达50%和60%,森林覆盖率达55.9%。全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对外开放实现新飞跃,实现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跨越。改革开放前,广东交通不便,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努力建设外经贸强省,初步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22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340亿美元。广东毗邻港澳,在我国对外开放和推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实现从生存型社会到发展型社会的跨越。从1978年到2007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7699元,约增长5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5624元,约增长41倍。2007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达到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区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万亿元。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住房、汽车、旅游、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居全国首位。
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
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大发展,赢得改革发展的先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无一例外地促进了改革大深化、开放大推进、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特别是2003年以来,把思想从片面追求GDP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重物轻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先行一步,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广东通过解放思想,拓宽了发展思路,转变了发展模式,提高了发展水平,增创了新的发展优势,成为解放思想的受益者。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集约化程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2006年以来,广东率先推行自主创新战略,构建“创新型广东”,坚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广东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核心环节,打响了“一场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决战”。政府主动担任战略主导,重点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这个目标,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推动广东工业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以研发制造为主转变,推动“广东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从参与初级分工向参与中高级分工转变。 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30年来,广东敢闯敢试,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制和外经贸体制,无论是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还是宏观调控改革,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巨大进步,创造了体制机制优势。十六大以来,更加注重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重发展的平衡性,促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内外源经济发展相协调。广东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珠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实施激励型财政政策、推动“双转移”、倾斜公共投资、举办“山洽会”等办法,加大对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扶持力度。在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同时,加大统筹内外源经济发展力度,力扬外源型经济之“长”,力补内源型经济之“短”,使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夯实了长远发展的基础。
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2004年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总目标。在全社会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出台《广东省处置群体性事件办法》等7个文件,严格执行征地建设“三条红线”、国企改革“三条准则”和环境保护“三个一律”,建立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长效机制,形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广东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联系国际市场的优势,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经济发展容易受制于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广东以全球视野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加工贸易层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作为率先发展的地区,广东经济社会转型较早,生态问题凸显得更早、更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东相继实施了“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和“治污保洁工程”。2004年,实施“绿色广东”战略,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和干部考核体系,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双赢”。
以改善民生为目的,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无论是开展以“四通”、“四个一”为内容的扶贫“两大会战”,还是出台《关于解决特困群众“四难”问题的意见》,无论是实施“十项民心工程”,还是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全省人民无饥寒”,广东改革开放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几点启示
广东发展模式是广东干部群众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其蕴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并没有沉醉在过去耀眼的光环中,而是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奋力推进改革开放,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坚持以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广东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敢于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以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必须注重实干,发扬求真务实精神。重实干、讲效益是广东干部群众的特点,认准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就毫不犹豫地干;凡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就毫不迟疑地改,决不坐而论道,从不崇尚空谈。广东改革开放实践表明,最宝贵的精神是实干的精神,最重要的行动是实干的行动,最难得的作风是务实的作风。要发展,惟有实干,别无它途。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改革开放的关联性、综合性、配套性显著增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兼顾各方,又要抓住牵动全省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广东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只要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注重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面对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的实际,广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阻力、增加合力;提倡“四个尊重”,激发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活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广东改革开放实践表明,一切投身参与和支持、帮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是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力量,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领导是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广东务实地加强党的建设——抓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抓骨干,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培养好各级领导干部;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抓反腐倡廉建设,注重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广东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执笔:丁晋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