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7月18日一期文章】题:日中GDP将出现逆转 经济规模缩小的日本又将如何生存(作者 瑞穗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铃木贵元)
2008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3万亿美元,日本为4.9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9年实际的GDP增幅中国为7.2%、日本为-6.8%,如果两国汇率分别以1美元兑换6.83元人民币和1美元兑换96日元计算,那么全年GDP中国为4.6万亿美元,日本为5.0万亿美元,日本将继续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只要2010年日本的经济不出现大幅反弹、日元无法维持高位运行,中国GDP就很可能超越日本。上海世博会有可能成为纪念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盛会。
作为一名居住在上海的经济学家,我想在此分析一下日中经济逆转可能带来的影响。
日中逆转在多领域发生
如果说日中之间名义GDP的逆转将会在2010年到来,那么在商品销售数量和购买力等方面,日中逆转已经开始,比如在白色家电和通讯设备领域。在中国的城市,这些产品的家庭普及率分别为:冰箱95%、空调104%、电视134%、电脑63%、手机178%(依据2009年3月底数据)。购买目的也从添置转变为更新换代。此外,中国电视机的年销量达4000万台,电脑3000万台,手机2亿部,市场规模远远大于日本。
由于中国的食品、日用百货和公共服务的价格都很便宜,单从价格角度衡量,中国的消费市场只有日本一半的规模。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推算,日中的购买力平价GDP已经发生了逆转,中国是日本的1.8倍。
此外,如果对名义GDP进行比较的话,中国在有些项目上也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2008年的个人消费为1587亿美元,投资为1956亿美元,资本和服务的进口为1233亿美元。日本2008年个人消费2803亿美元,投资1225亿美元,资本和服务的进口为857亿美元。中国的投资是日本的1.6倍,进口是日本的1.4亿倍。
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这种“中日逆转”现象也表现在中国对海外企业的影响力和在国际政治中的发言权上。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对海外企业的影响力。
第一, 中国大量引进高速铁路、飞机及在未来普及核能发电和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研究所实现技术转移。一方面,出于加速自身产品 中国的普及速度的考虑,企业对中国进行技术转移;另一方面,政府对于不向中国实施技术转移的企业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使得他们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第二, 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力度维护国家利益。出于确保资源的目的,对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实施出口限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规模扩大——影响力和发言权增强——规模扩大”的良性循环。
此外,在国际政治层面,围绕国际通货体制,中国发言权的增强也有目共睹。
关于备受瞩目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6月22日,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宣布把人民币资产纳入其外汇储备,此前该行曾经被中国证监会批准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这也使得马来西亚央行成为首家获得这一资格的外国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有可能在国际通货体制中建立起一种不可或缺的地位。
另一方面,日本在2008年11月最早表明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为IMF支援巴基斯坦和冰岛创造了机会。此外,在今年5月的东盟 3会议上,日本也表示会尽力将《清迈协议》从两国间推广至多国,并且将提供6万亿日元资金。即便如此,亚洲各国关注的目光仍然集中在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身上。日本的努力恐怕难以获得与之相称的地位提升。
态度差异或是根本原因
3月25日,中国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国还计划把上海建成设成一个巨大的资金、生产力和市场为后盾的贸易和物流之都,成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城市。东京似乎根本就没被他们放在眼里。
在上海的商人中,有过在语言学校学习或是留学经历,能讲两三国语言的人不在少数。战前的上海是“世界七大港口”之一,是亚洲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也许在10年或者20年后,上海就将重现往日的辉煌。另一方面,日本的东京能否出现这样的景象就难说了。尽管东京在文化上的魅力和成熟度都略胜一筹,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座城市吸引力的上升以及市民、企业和政府为此所作的努力。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超越西德至今已经过去了40年,可日本一直没想明白在追赶上欧洲美之后应当干点什么。中国未来仍将迎接追赶人均GDP、谋求在经济、政治和技术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等一系列挑战。这种态度上的差异或许就是造成“中日逆转”的根本原因。
如果“日中逆转”能够成为转变日本人意识的契机,无论是对日本企业还是对日本人来说,都需要准备站上一个新的舞台了。即使在量上被中国赶超,但是在质上仍然需要领导一切的气概。
文章来源: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