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7月13日文章,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国60周年(作者 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建国60周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现实。革命胜利的60年在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未来的50年更将见证中国的再次崛起。中国已经不仅限于新兴经济体的身份,而是致力于恢复中央大国的地位。
两个重要时期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时期,即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提到中国,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其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现代史充满了痛苦、希望和挫败。最特别之处在于,作为西欧发展的文化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到中国之后得到了本土化的继承。
工人阶级的思想领导了一场以农民为基础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毛泽东时代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努力具体体现为大跃进、新政治路线和人民公社的产生。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成为经济社会事务的中心。
尽管毛泽东时代出现了一些偏差,但为1978年之后大力开展四个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30年来,9.5%的年均增长率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3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2亿人离开农村,加入到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劳动大军,中产阶层增加了1亿多人,至少有1200万中国人拥有百万欧元以上的财产。“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变革经验表明,当两点之间遭遇障碍时,斜线是比直线更短的距离。
强调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注重发展生产力,丰富、廉价、易于管理的劳动力是推动出口增长模式的重要资源。将市场引入经济管理机制推动了中国的机构改革,共产党与企业管理分离,推动了银行改革,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法律和社会公正逐步占据中国社会的首要地位。
实现重大转变
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重大的转变。如今中国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内需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鼓励和推动技术创新,“中国制造”开始逐步被“中国创造”所取代。
加大农业投资,重视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社区服务、电力、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住房贷款、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此外,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异,目标很明确,建设现代化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农业是近期的首要目标。
东部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重要区域,并且收效显著。在社会领域内,中国人并没有同时实现全民致富。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也没有真正地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在1980年至2000年间,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如果考虑到城市地区享受到的便捷服务,则某些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高达6:1。
环境也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中国面临河流和海洋污染、饮用水减少、粉尘和噪音污染加重、土地退化、可耕地减少和自然灾害增多等问题。
此外,伴随着经济的旋展,腐败现象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插手交通网络、逃税、非法建筑、挪用预算资金等都是最常用的腐败手段。
形成独特模式
30年来中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实行权力下放和基层选举,推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政党执政模式,使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实验室。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形成独特的中国模式。
毫无疑问,在脱离西方和开辟另类国际共存模式的同时,中国开辟了不同于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的西方模式的新选择。在这一理想的环境下,即便是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各国政府之间也可以自由谈判,进行贸易往来,并保持对本国经济、政治制度和对外关系的控制权。这是对欧洲中心世界的无声挑战。
中国财富的增加并不会为西方模式提供担保。相反,由于中国在非洲、亚洲、中东、中亚、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的影响力,在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形成过程中,中国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中国在国
际舞台上已经塑造起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除了改变经济和军事力量平衡之外,这个亚洲巨人还在改变着世界对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秩序的看法。
另一方面,所有预言都表明,中国将先于美、欧、日克服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危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有助于中国的经济重组,实现经济增长、出口和内需之间的平衡,缓解地区差异和城乡差距,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一切述象表明,中国正在孕育着一个新的经济社会模式。虽然尚无法对这一模式的所有细节加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模式已经远远不同于前苏联时期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