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3日文章:基于资源的大国博弈即将开始
几条新闻值得注意
第一条:6月23日,美国与欧盟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此前,美国和欧盟未能说服中国削减出口关税并提高锌、锡、钨和黄磷等原材料的出口配额。据悉,这将成为1月份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向WTO起诉中国的首案。欧盟在一份声明中称:“欧盟6月23日提请WTO审查有关中国限制出口几种主要的稀有金属问题,这一决定违背了国际贸易准则。”
第二条:6月5日,中国铝业集团在澳大利亚的合作对手力拓矿业集团单方面撕毁195亿美元的注资协议,中铝并购失败。
第三条:中国铁矿石谈判进入艰难阶段。
类似新闻还有一些,表面看这些新闻之间没什么联系,但从深层次上看,表现出大国开始收紧资源,一场大国基于资源的博弈即将开始。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各个国家都在考虑怎样应对危机和未来的发展,而对未来经济的复苏和抢占新经济周期中有利地位来说,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作用将是巨大的。任何一个政府都明白这点,因此都开始收紧自己的资源,同时加大购买稀缺资源的力度。
资源博弈将转为定价权之争
美国并非石油生产大国,但其金融集团掌握着石油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从而为美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各个国家开始认识到定价权的重要性。如果要获得定价权,必然从本国有自身优势的资源出发,通过控制核心资源的供给量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出于自身利益,抬升自有核心资源价格是最佳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说,各国大量注入货币后,在经济形势没有好转的情况下,一定会流向以资源为主的大宗商品,从而推动大宗商品的价格。这两股力量将主导未来以资源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从而完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
虽然各个国家开始重视掌握资源的定价权,但最终还是要通过交换来实现自身需求。因此资源的博弈最终还是会体现为金融上的博弈,这样就会推动资源的金融属性被逐步挖掘出来。石油作为资源中的关键,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各个家庭,因此石油明显体现出它的金融属性。随着各个国家基金、交易市场的建立,其他资源产品会步石油的后尘,体现出更多金融属性,甚至表现出部分“货币”属性。
中国还处于防守阶段
邓小平曾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句话就为中国高瞻远瞩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利用自身拥有稀缺资源的优势争夺定价权,使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体现自身价值。中国掌握稀缺资源,却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同时造成资源毁灭性的开采,这些都损害中国未来的国家利益。中国还远远没有通过石油、铁矿石等他国的垄断资源获得利润,现在限制稀缺资源的出口可说是及时补救。但限制出口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说是防守,合理建立中国的资源金融体系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建立中国重要商品的市场,获取定价权,促进民间资本从货币储值转向资源储值,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中国站在整个世界大变革的前夜,应清楚认识到资源在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到这轮基于资源的大国博弈的本质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