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小企业时报》10月17日文章:我问中国人:“何为中国及中国人?” 作者 [美] Einar Tangen 译者 黄义务
今日中国定义自身的努力,类似于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在独立战争后所经历的。我们所接受的典范和梦想,将我们塑造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中国如何表达和呈现其新秩序,不仅对中国及其人们重要,对世界其他地方也具有意义。
2009年将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家中国国际出版公司不久前开会讨论如何“介绍中国”,我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并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美国的“身份挣扎”,与今日中国的情形做了比较。
随着封建体制的崩溃,国家身份成为关键。在美国独立战争后,我们当时就像现在的中国,面临着克服对过去的不安全感,同时着力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早期的美国被视为由宗教极端分子、罪犯和冒险者——大量不受欢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人物——建立的国家。这些人的惟一用途,是在控制资源和贸易路线的全球博弈中,充当爪牙。
自称“美国人”无疑意味着让别人猜测自己属于那种不受欢迎者。甚至在独立战争后,美国仍无法摆脱对内对外的自卑感。今日中国尽管已取得经济上的成功,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屈辱世纪”,但未能恢复持久的自信和国家性格。对宏大计划的热情经常受挫于经济和政治变化,资本主义的引入模糊了意识形态路线,导致许多人丢弃集体主义理想转而追逐自我利益。
中国首先通过社会主义,接着是接受资本主义机制与过去的封建制度决裂。看似两种不相容观念的务实混合,造就了中国快速的经济变化,但政治和社会结构未能清晰表达这些变化的意义和效应。
跟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相比,今日中国面临的挑战既相似又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中国需要融合有着长期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不同民族的人们。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是挣扎于历史的缺失当中,而中国则要努力筛选5000年历史并将其融入当代现实。
美国对此问题的回答基本上由本杰明·富兰克林给出。通过他所著的《穷汉理查的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富兰克林传播了建议人们重视个人德行和勤奋,而不是他人的失败和不足的简单箴言。这些经济和社会成功的准则鼓励苦干、节俭、个人责任和自力更生,并且依次成为美国梦的框架。
对于中国来说,问题仍悬而未决。当我问中国人何为中国及中国人时,他们谈到5000年的历史文化,由许多不同地区组成的国家、风俗、方言和饮食,竞争激烈而机遇受到历史限制的地方,依赖于个人关系的社会和商务关系,顶顶重要的面子,遭遇无知领域时谨慎的必要,以及一个努力“追赶”西方的国家。
令人吃惊的是,当他们列举许多影响和因素时,他们并不想尝试定义何为中国。他们不谈论集体权益和个人和社会责任,他们不谈论中国梦。但是,围绕奥运会、四川地震以及西藏问题而流露的国家自豪感表明,中国人有着一种强烈的中国身份的集体意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北京奥运会口号,但中国梦似乎仍在寻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