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亚洲时报》11月20日文章,原题:美国模式不适合中国
《纽约时报》在最近的一篇社论中向中国提出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建议,其中大部分是错误的。这篇名为《中国行,……就行》的文章萃取了经济学家有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传统基本要素:减少出口、扩大进口、建立现代消费经济。在注意到中国个体消费者消费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后,社论表示,中国“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释放居民储蓄并鼓励他们消费”。这一转变十分简单,因为中国政府有庞大的预算盈余,也有足够的钱来执行政策。
然而,这个转变可能会更具破坏性。在即将来临的高能源成本和低碳时代,中国和世界都无法承受一个20世纪美国经济的克隆体。试图将中国重塑为美国式的大众消费经济体可能会带来经济、环境和政治灾难。这是一条通往过去的道路,而非未来。人们会发出疑问,在今年亲眼目睹西方金融和经济体系崩溃之后,难道中国人还想效仿这一模式吗?
造就一个能够确保长期发展能力的经济机构和政策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需要中国找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政府采取行动增加最为贫穷的中国居民的收入可能是一项相对容易的任务。但是,如果经济不能够制造并分配居民想要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就会产生通货膨胀,而非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
此外,中国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不同,他们对于前路黯淡的迹象极为敏感。有中国媒体曾报道说,在看到金融危机的新闻之后,一位中国消费者推迟了购买新自行车的计划,尽管这场危机根本没有威胁到她。中国许多出口工厂不具备将出口生产转为国内所需产品的能力。许多出口工厂制造的是供富裕的西方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这些产品与中国底层消费经济所需要的基本产品和服务存在明显的差距。
如果中国的目标是成为西方式的消费经济体,其能源需求将是巨大的。但由于不可控制的空气和水污染,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煤炭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大。继续通过能源补贴的方式构建经济注定是一条死胡同。从长期看,石油进口价格将越来越昂贵,石油资源将越来越稀缺,中国使用煤炭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中国正在为石油和汽油消费提供大量补贴,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最近购置汽车的城市消费者的需求。中国国内的汽油价格堪比美国。在高能源成本和低碳时代,中国这些城市区域有可能将变得难以运转。
《纽约时报》的社论认为,刺激消费无疑将帮助中国熬过这场经济风暴。但它却没有考虑到中国如何承受走这条道路将面对的长期政治风暴。中国政府的执政前途在于为每一个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如果大部分人认为经济生活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现政权就会受到威胁。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对这些趋势感到担忧,并警告大家将面临艰难时刻。这篇社论开出的处方是把中国变成20世纪的美国,而并没有考虑到这条道路的长期可行性。 (作者布雷彻,伊文译)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