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新闻周刊》3月9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题:希拉里在亚洲所没有做的
国务卿希拉里不久前访问亚洲,这给外界了解她如何应对美国驾驭亚洲崛起提供了一些初步线索。毫无疑问,她干得不错。希拉里遵照其事先的安排首先访问日本,以使这个紧张不安的盟友打消疑虑;然后前往印度尼西亚,重建美国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的形象;韩国之行是向朝鲜发出强硬信号的重要一站;最后到了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中国。
总的来看,国务卿没有犯错误。她的言行没有不妥之处,还说好听的取悦每个东道主。比如在中国时,她说:“我们必须向内寻找解决办法,同时我们必须彼此合作,在制定和贯彻稳定世界经济的全球协同反应上充当领导角色。”这种呼吁合作分享领导权的言论肯定会让东道主高兴,因为这显示了巨大的尊重———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大问题。
但是,尚无迹象显示希拉里在有关美中关系问题上有任何严肃的战略思维。如果她有,那她一定会提出一些大问题。从历史上看,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一向紧张。这一标准应该适用于美国和中国。但中国的崛起没有令美国人惊慌。这几乎堪称一个地缘政治奇迹。这是谁的功劳?北京抑或华盛顿?中国似乎有一套清晰、全面的战略。而美国没有。
北京的对美战略是复杂的。中国领导人一直遵循邓小平的“善于守拙”的忠告。但他们在与美国的交往中促成了一种平衡的彼此依赖关系,从而削弱了华盛顿对中国施压的能力。中国依赖美国作为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同时,中国鼓励美国依赖它(以及其他东亚国家)为预算赤字融资。当希拉里访华时说“我非常感谢中国政府继续信任美国国债”,其实是在对中国购买美国债务以制约美国行动自由的战略予以认同。
但很难看出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实施了一种连贯、长期的战略;相反,美国对华战略是政策大杂烩,一些不失为明智,另一些则不然。美国决定帮助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属明智之举。这种政策奏效了,并且导致中国社会大为开放。数十万留学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成为了中国变化的主要推动者。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有关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
但华盛顿在一连串其他问题(比如伊朗、朝鲜、伊拉克和苏丹)上缺乏战略思维。相比之下,中国人把这类问题视为整体、连贯地寻求交易战略中的一环。因此,他们会乐于在朝鲜和伊拉克问题上合作,为此他们得到的回报是,布什总统向台湾施压不要推动独立。这是中国的一大胜利。任何客观的评估都会认为中国所得多于美国。通过选择性地合作,中国防止了美国出台任何遏制或阻止其崛起的战略。
那么,美国的对华长期战略该是怎样的?首先,华盛顿应该放弃成见。美国许多决策者私下希望中国共产党像苏联一样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华盛顿应该关注的是把中国更深地融入国际体系,并且放弃被中国视为搞破坏的政策,比如支持达赖或批评中国侵犯人权。换言之,希拉里对中国需要放眼大局。如果她不能做到战略思考,结果将导致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如果她做到了,中国最终可能会同样强大———但会是一个更为合作和克制的伙伴。(作者马凯硕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汪析译)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