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平被3发子弹击中左右双腿,一发子弹打在后脑勺的钢盔上,他顺势滚落到荆棘丛中。随后,被战友救起。
70年后,说到头上的伤疤,他总会摘下帽子,展示那颗子弹留下的记号。在美军一处战地医院经过了3天紧急抢救,他最终保住了性命。
那次,他和战友准确的情报让守护山头的日军全军覆灭。
深夜偷袭:“那是抗战八年最高兴的日子”
7月7日,抗战爆发七周年的纪念日,身处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令。
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中国“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杨良平是敢死队队员之一。
“偷袭的战士都很悲壮,都是从部队军官和士兵中选出的尖子兵。”因枪法准,加上做过特务队队长,反侦察能力过硬,杨良平被抽了过去。
他们的任务是摸清和消灭松山主峰的日军,夺取阵地,为大规模的炮击确定方位。
在当地向导带领下,104名敢死队队员攀过绝壁,以蔓藤为路,只携带轻武器,开始艰难地迂回。日军完全没有料到远征军可以绕过北斋公房的天险。
在美国轰炸机的强劲火力支援下,远征军袭占马面关和桥头,日军守备部队大部被消灭。
日军第18师团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眼看大势已去,在伊洛瓦底江边一棵大树下面拔枪自杀。
是夜,半边月亮爬上天空,杨良平说,“那是抗战八年最高兴的日子”。
隐姓埋名:“我做了内战的‘逃兵’”
远征胜利后,杨良平因作战有功,晋升为副团长。
离家8年后,他与老家父母第一次通过书信取得联系,他给家里寄去一张“戎装照”。据说,母亲拿着照片像疯了一样,在村里见人就说:“这是我儿子,他成了军官。”
幸福来得很短暂。
1946年6月26日,国共两党谈判破裂后,内战全面爆发。第二年春天,杨良平所在部队接到命令,紧急从云南赶赴湖南,参加内战。
“战士觉得赶走日本鬼子,可以回家娶媳妇、孝敬父母了,不想战争又将他们拉入生死中。”杨良平回忆,在部队整装开往湖南时,“部队里出现了异常”,每个团都出现了逃兵,有的连一夜之间跑掉20多人。
为了“杀一儆百”,部队加强了对逃兵的惩戒,不久,一名士兵向杨良平报告说,他们团逃跑的一名士兵被抓回,如何处置。杨良平暗自给这名逃兵松了绑,帮助他离开了部队。
部队开到湖南衡阳时,杨良平也跑了。
“我真的不想参加内战,我做了内战的逃兵。”多年后,说起当时出逃的情景,他闭上眼睛,似乎在想什么。
从此,他将叫了十多年的名字“杨明”改为“杨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