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时中国的“二号人物”林彪就暗中说:周恩来与美国人打交道,是要倒霉的。
本文摘自《周恩来在林彪出逃后》 作者:陈勇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一幕“乒乓外交”一下子把中美双方的战略意图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周恩来抓住时机,再次向尼克松打出了一个漂亮而明确的“政治抽球”。
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向尼克松发出了一个重要口信。
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两国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商谈。
周恩来的这个口信是继“乒乓外交”之后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所采取的又一重大步骤。它的新意在于:中国通过正式外交途径向美国总统发出了邀请。
尼克松接到这个口信后很是高兴。他和基辛格都意识到:中美关系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必须冒一点风险提出一个主要的建议,否则就有可能退回到另一轮长期的试探和摸索阶段。“迈出更大的步子和提议进行总统访问的时候已经到来”,尼克松作出了这样的决断。
为此,尼克松于4月29日、5月17日和5月22日通过巴基斯坦驻美大使连续向中国发出了3次口信,答复说:为了解决两国之间那些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进行认真交谈。并提议:由基辛格博士同周恩来总理或另一位适当的中国高级官员进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谈。基辛格在6月15日以后来中国。
尼克松、基辛格在焦急地等待中国方面的答复。他们担心双方前一时期的努力会不会因为中国内部有人反对中美接触而前功尽弃。
尼克松、基辛格的担心并非多余。当时的中国国内,的确存在着反对中美接触的势力。当时中国的“二号人物”林彪就暗中说:周恩来与美国人打交道,是要倒霉的。
党内高层也还有其他人提出这样那样的疑虑,如中美会谈会不会影响中国人民的斗志?会不会影响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斗争?尼克松、基辛格这一手是不是有诈?他们是不是表面谈和,实质不变,以涣散我备战士气?等等。
5月2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全面讨论了中美关系和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中美预备性会谈。
周恩来认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一世,什么地方有事它都要过问,而现在却不同了。越战不得人心,迫使它不得不把军队往回撤。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下降了,政治地位更加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它要考虑,是继续在各面出击呢,还是收缩一下?综观全局,它首先要解决印支问题,就不能不同中国接触,就要同中国打开关系,而我国利用这一时机打开中美关系,将有利于反对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斗争,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有利于我国的安全和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斗争。
会后,周恩来起草《中央政治局关于中美会谈的报告》,报毛泽东批准。《报告》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美关系演变的历程,对同基辛格的预备性会谈和尼克松的访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了充分估计,并拟出了各种相应的对策。
《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关于中美会谈的基本方针,即:美国一切武装力量和专用军事设施,应规定期限从中国台湾省和台湾海峡撤走;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外人不容干涉;中国人民力争和平解放台湾;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进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活动;美国如欲同中国建交,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报告》还对党内部分同志对中美会谈抱有的种种疑虑和担心作了认真的分析和冷静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