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到1973年,中国对外援助数额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最高时占国家财政支出的6%~7%”。
本文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21期,作者:钱亚平,原题:《60年,我们援助了谁》
到1973年,中国对外援助数额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最高时占国家财政支出的6%—7%”。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综述了中国1950-2009年对外援助的情况,这也是国新办首次就中国对外援助发表白皮书,此前,中国官方从未就此发布过正式报告。
白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在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的今天,中国对外援助的脚印也遍布发展中国家的各个角落,如在非洲修建公路和铁路,在叙利亚修建纺织厂,在秘鲁修建水泥厂,在孟加拉国修建桥梁等。
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对外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等基本原则。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认为,中国的外援是值得赞许的国际行为,尤其是在华尔街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外援能力势必受到影响,中国的外援多少能起到弥补的作用。美国美利坚大学中国-非洲问题专家布罗伊蒂加姆教授同样认为,中国发布这一白皮书表明“中国正努力思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意味着什么”。
“要求中国提供”、“请求中国援助”
中国的对外援助,肇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个月,越共主席胡志明就派特使李碧山、阮德瑞到中国,并带来了他写给周恩来的亲笔求援信。这封信以亲友间做生意的暗语请求中国援南抗法:“敝店年来生意颇好,兹欲争取时机,打胜对方,谨派亲信伙计两人赶紧求你们帮助。”
1950年1月18日,中国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交。当月底,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中国求援,尽管中国自己百废待兴,但仍“对他们的要求均给以满意的答复”。这是我国最早的对外援助之一,从此中国对外援助的兴头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的对外援助,也是中国支持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娶维护民族独立斗争的重要方式;援助对象的选择,往往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援助得最多的国家是朝鲜和越南。在1951年5月15日的一份材料上,越方提出:“我们正处在青黄不接期间,如无援米必告断炊。因此,恳切要求你们再帮助我们1500吨至2000吨大米,以渡过此难关。”尽管自身捉襟见肘,中方仍慷慨解囊。
前越南驻华大使黄文欢在回忆录中曾经写道:“在1950-1954年的抗法时期,中国是向越南提供军事援助的唯一国家”。自1950年~1954年,中国共向越南提供了价值1.6亿元的物资援助。在越南内战结束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有增无减,除了海量的物资和巨额的无偿现汇援助,还送去了香烟、粉条、中成药、葡萄干和酒等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稀罕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