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他们在沈阳和太原先后审判了45名日本战犯,贯彻了我国政府对他们宽大为怀的政策,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这些日本战犯回到日本,绝大多数成为中日友好的使者。陈奇涵为我国军法工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我国有史以来军法战线上惟一的上将。
本文摘自《党史文苑》2007年第11期 作者:刘勉钰 原题为:军法上将陈奇涵
在江西这块将星璀璨的红土地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军法上将,他就是几百名江西籍将军中资格最老的陈奇涵。陈奇涵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资深上将,新中国军法战线的奠基人,是德高望重的军中元老、开国功臣,在党史、军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1992年初,中央军委张震副主席批示:“陈奇涵是老同志,老上将,应予立传,请总参、总政办理。”据此,有关部门于1995年成立了《陈奇涵传》编写组。编写组访问了几十位老将军、老干部,在军委档案馆、中央档案馆和江西省档案馆查阅了数百件档案和文献资料,阅读了许多老同志写的回忆录,了解到了陈奇涵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受到很深的教育。今年是陈奇涵将军诞辰110周年。笔者是当年《陈奇涵传》编写组组长,特撰此文,以缅怀将军的历史功绩,激励人们用先辈的革命精神来建设和谐社会和美好家园。
人民解放军的资深将军
1955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批被授予上将的共57人。按照军衔评定条例,资历和战功是评定军衔的主要条件。按照陈奇涵资历、战功和能力,授予他上将军衔完全是合理的。在授衔之前,毛泽东特派汪东兴到陈奇涵家里看望,代表毛泽东向陈奇涵表示慰问。
陈奇涵是江西兴国县坝南村人,1897年生。赣州府中学堂毕业后,投笔从戎,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历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先后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和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初进入黄埔军校任教,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陈奇涵历任学生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少校军衔。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学校,有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我军进过黄埔的开国将帅中,绝大多数是学生,只有4人是军事教官,足见陈奇涵资历之深。1925年,陈奇涵率黄埔学生队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1926年夏,奉党的指示,陈奇涵带领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批赣籍共产党员回到江西,在兴国等县建立党组织,在赣南、赣东开展工农运动,广泛传播革命火种。1927年初,党派朱德创办军官教育团,朱德任团长,陈奇涵任参谋长、党总支书记。
因朱德还担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工作繁忙,军官教育团的日常事务多由陈奇涵主持。军官教育团是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部队之一。在起义之前,中央军委与南昌的电讯来往都是经过陈奇涵之手。八一起义失败后,陈奇涵返回兴国,领导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革命武装,为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央苏区时期,陈奇涵历任赣南特委军事部长、赣西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当时,红三军军长是黄公略,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是林彪、政委是聂荣臻、政治部主任是罗荣桓,江西军区司令员是陈毅、政委是李富春。在毛泽东、朱德的统一领导下,陈奇涵协助他们指挥所属部队开展反“围剿”战争,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曾受重伤。
1934年10月,陈奇涵随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历任陕甘支队随营学校校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参与指挥红十五军团东征和西征战斗。抗日战争时期,陈奇涵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相当于八路军的旅长,统率5个团的兵力,保卫黄河,守卫陕甘宁边区的东北大门。后来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防空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江西解放以后,担任江西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当时的江西军区是二级军区,为兵团级。1954年出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直属中央军委,后又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在党内,陈奇涵是1925年2月入党的老党员,那时全国仅有党员994人。他是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在党内连任四届中央委员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