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河乡中心小学校长王保发告诉记者,1990年,三门峡开始实施希望工程,1992年,卢氏县被列入“河南省15个国家级贫困县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计划之中,乡里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建有档案。为了用好这笔捐款,乡教育办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由吕中魁老师带着几人对提出申请的贫困学生逐户摸底调查,最后确定资助那些品学兼优、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资助时间为三个学年,每人每年为80元钱左右。
陈云要求此事保密
2007年,受资助的25名学生已经长大成人。
这年6月7日,为筹备6月13日陈云诞辰102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海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简称“陈云故居纪念馆”)派教育陈列部副主任曹自求等人到卢氏县走访陈云资助的贫困学生时,汤河乡中心小学会计裴晓军和大家才知道此事。
裴晓军了解到,1993年4月6日,陈云从新闻联播中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新闻后,特地委托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送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嘱咐工作人员转告基金会的同志,这笔钱一定要捐助给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并为自己保密。
地处豫西深山区的卢氏县是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战斗过,该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遵照陈云的意愿,时间不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这笔钱转到了卢氏县。
按照陈云的要求,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未将此事公开,这笔钱究竟用在了哪个地方、具体资助的情况怎样,连陈云家人也不清楚。
据1993年时任卢氏县委副书记的彭修身回忆,1993年共青团卢氏县委收到捐款时,并不知道资助人是谁。第二年才知道这5000元是由陈云资助的。当时县委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给陈云寄去了受助学生的材料、照片和部分感谢信。这些照片是卢氏县有关部门为部分受助学生拍摄的,照片背景上无一例外是土坯房。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清楚地记录着该学生家庭困难的状况,以及这些学生当时的学习成绩。
1995年4月10日陈云去世后,卢氏县委安排彭修身和当时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等人到北京向陈云家属表示慰问。见到卢氏县的领导后,陈云的女儿陈伟华才知道父亲捐助卢氏县学生一事。
捐助材料被永久收藏
但这些资料被父亲放在何处,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
2007年年初,陈伟华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地在书橱一角发现了父亲的党费清单,其中还夹有一份当年由卢氏县有关部门出具的父亲资助贫困学生的捐助清单,共5页,每页写着3名小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这15名小学生均为卢氏县汤河乡的学生。
至此,陈云捐赠5000元资助卢氏县学生的详细资料得以面世。
随后,陈云家人将捐助材料捐赠给陈云故居纪念馆,由该馆永久收藏。
材料中有一张张当时受助学生的家庭合影,照片上,是他们简陋的茅草房和土坯墙瓦房。另外,还有十几封泛黄的信。信上写着:劳捎北京,陈云爷爷亲属收。字里行间流淌着孩子们对陈云爷爷的爱戴和感谢之情。
李小波清楚地记得,他的感谢信是用铅笔在黄色的作业纸上写成的。他在信中说,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在卢氏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陈云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当时的受助申请登记表。最终发现陈云当年共资助了卢氏县25名贫困学生,而并非只有在清单上所发现的15名。
曹自求一行又先后到汤河乡汤河村、大坪村、高沟口村、小沟河村受助学生家中,走访拍照,搜集资料。
在汤河乡张超家走访时,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张超在2006年考上了南阳理工学院,但是他家依然贫困,房子还是十几年前照片上的土坯房,工作人员当场拿出500元资助他上学。第三年,又资助他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