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助者中仍有辍学者
17年过去了,受助的学生已经全部走向了社会,多在外务工。
据了解,陈云资助的16名汤河学生,分布在小沟河村、汤河村、高沟口村和大坪村等,现在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24岁,有4人考上中专或大学。其余的多为初中毕业,大部分已经结婚。令人遗憾的是,受资助的两位女学生,因为家庭特别困难等原因,小学毕业后便没上学了。
受资助时,汤河乡大坪村的周春雷因为家庭贫困已经辍学一个多星期了,得知有人资助贫困学生的消息,大坪村小学校长陈万林又把周春雷叫回了学校。
现在仍是校长的陈万林告诉记者,周春雷受资助到小学毕业后,家里感到如果不让他继续上学就对不起好心人,于是把周春雷供应到初中毕业。现在,周春雷已经结婚,在北京打工。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李小波和张联虎在家外,其余的都在外打拼。
2000年,初中毕业的李小波先后到北京、江苏等地打工。2008年,他用打工挣的钱在家盖了5间平房。今年年初,李小波结婚,妻子也是汤河人,他们是在外打工时认识的。最近,他又投资几万元在汤河街开了一家农资杂货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汤河乡高沟口村的张联虎初中毕业后,在郑州等地学习婚纱摄影,现在在卢氏县一家影楼当摄影师,月薪2000多元。
受资助时,张超在汤河乡中心小学读三年级。因为家庭贫困,他几次差点辍学。张超的妹妹和姐姐上学也需要钱,而他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
刚拿到资助时,张超的父亲张随成并不清楚是哪位好心人,当得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后,一家人都很激动。他几次托人打听陈云的联系方式,想自己写封信对他说声“谢谢”,可这个心愿还没来得及实现,却等来了陈云逝世的消息。
张超学习非常刻苦,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不错。1999年,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三年级组一等奖。今年暑假,张超已从南阳理工学院毕业,正备战9月份的全国司法考试。
张超告诉记者,陈云爷爷不但给了他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了他精神上的鼓励。今后,自己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爱心不断涌向贫困学生
受资助时,9岁的张超不知道资助他的人是谁,也不知道希望工程是什么。但是,希望工程改变了他的人生。
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当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每年有超过几百万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失学辍学。而当时,政府的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1989年10月30日,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发起的希望工程应运而生。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邓小平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
因为希望工程,众多和张超一样的贫困学子的命运被改写。今年5月19日,河南省社科院公布的评估报告称,20年来,河南省希望工程共资助贫困青少年学生近18万人,建希望小学780所,避免了许多寒门学子失学辍学悲剧的发生。20年来,希望之光不但照亮了这些贫困孩子的内心,走上社会后,他们也让爱心薪火相传。
记者在汤河乡了解到,除了陈云外,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和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陶铸的夫人曾志也曾资助过这里的贫困学生。
1993年,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曾庆红资助这里的贫困学生,当时,汤河乡中心小学一年级的刘艳峰就是他资助的。
刘艳峰的父亲刘云安告诉记者,当年他是汤河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那时,刘艳峰的双胞胎姐姐也在上学,他的爷爷奶奶有病,整个家庭全靠自己每月30多元的工资,刘艳峰的上学费用一直是个难题。但得知儿子被资助后,当时有种做梦的感觉。儿子受资助后,懂事的他更加刻苦学习,2005年考入安阳理工学院,2009年毕业后在深圳打工,现在是深圳一家电子公司的技术员。
这一年,曾志资助了汤河乡小沟河小学的4名学生。胡茂伟受资助时刚刚7岁,那年,他爷爷患重病,在花去家里所有的积蓄后离开人世。因交不起学费,他的一个姐姐已经辍学回家。万念俱灰时,有一天,老师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说希望工程资助贫困生上学,其中有他。
当得知是曾志奶奶资助他上学时,胡茂伟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曾志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说:一定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后来,胡茂伟考取南阳师范学院,现在在卢氏县东明二中任教。
裴晓军说,这些受资助的学生,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认为,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今后自己有能力的话一定去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