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十天后,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杜聿明的老师。杜聿明面露愧色地对周恩来说:“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跟着老师干革命,走到反革命道路上去了,真是有负老师的教导,对不起老师。”
本文来源:《南国都市报》2009年9月20日第21版,作者:夏继诚,原题:《国民党高级战俘改造秘闻》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共决战主战场之一的华东战区,由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部队共俘获国民党高级军官600余人,内有中将41人,少将462人,简任官(相当于将级军官)21人,另有师旅级上校100余人。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笔者有幸参加了《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敌军工作史》的编写工作,接触了大量尘封已久的相关史料,此后又采访了华东部队从事战俘管理工作的许多老同志。档案材料和众多当事人的口述历史,使笔者获知了当年国民党高级战俘接受改造的不少秘闻。
高级被俘军官集中住独院
在华东,陈毅是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宽待俘虏”原则的楷模。戎马倥偬中,只要有可能,他都要亲自接见和宴请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嘘寒问暖。
在高级俘虏团,工作干部吃大灶,战俘们则吃中灶,星期天还单独加菜,不仅能经常吃到肉、蛋、鸡、鸭、鱼,有时还能吃到青岛运来的海产品,还供应香烟和水果。被俘军官们可以在划定的范围内自由散步、交谈,中将以上高级被俘军官还集中住独院(民房)。他们还可以到附近街市上购买东西,也可以用自己的钱改善生活。尽管如此,对打骂与凌辱的担心,害怕过集中营生活的顾虑以及嚣张的反动气焰,仍在高俘团中悄悄弥漫开来。
被俘时任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中将陈金城,利用高级战俘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常常在私下大放厥词,如对原西北军的被俘军官们说:“你们拥护冯玉祥,我拥护蒋介石!”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有一次他借喝醉酒的机会,肆无忌惮地高呼:“蒋介石万岁!”
甚至有思想顽固者进了高俘团还赋诗要“逐鹿中原”。被俘时任国民党鄂豫皖边区自卫军司令、中将汪宪,入高俘团后不久便写了一首诗:“无人寄语付萍踪,不受人怜方英雄。逐鹿中原今未已,雕翎还需借良弓。”诗中的反动政治立场昭然若揭。
两名高级战俘的改造历程
在被俘名单上,杜聿明和王耀武的名字最为显赫。在中共中央公布的44名战犯名单中,蒋介石居首,杜聿明位居第36位,被列为头等战犯。而在高俘团中,王耀武的职务最高。从高级战俘到全国政协委员,两人的改造历程颇具戏剧性。
1949年初,作为战犯,杜聿明被送到山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单独关押,负责人是一科科长丁瑞林。每次丁瑞林来狱中,都与杜聿明侃侃而谈,上至国内外大事,下至杜聿明的起居治病等生活细节。这样,杜聿明思想的天平一天天向共产党倾斜。终于,杜聿明开始写材料了,把自己知道的国民党军方情况一份份地提供出来。一天,他给丁瑞林写了封信,在信中,把国民党称为“敌方”,这意味着杜聿明开始“彻底觉悟”,此后他“日夜思索如何以有效之法,贡献于人民之前,以赎过去反动之罪”。
时值解放军渡江之际,杜聿明经反复考虑,准备策动国民党方面可能起义的部队,为解放军服务,他想到了马师恭。马师恭时任国民党第七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兼八十八军军长、芜湖指挥所指挥,他所在防区正是解放军百万雄师的渡江作战地段。他与杜聿明除同乡、同学关系外,还有上下级关系。在长期接触中,杜聿明感到他对国民党的黑暗早就心存不满。杜聿明字斟句酌,给马师恭写了策反信。
不久,在解放军渡江战役发起前,马师恭突然找了个借口“辞职”,实际上临阵脱离了指挥位置。顿时,八十八军群龙无首,指挥陷于混乱,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八十八军的防线。
王耀武被俘后比杜聿明幸运得多,因为当时未被公布为战犯,他被送往高俘团学习改造。通过与华东局常委、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的数次谈话,王耀武的政治立场得以迅速转变,并表示:“只要共产党解放军方面有需要,我王某愿效犬马之劳。”
当时,淮海战役箭在弦上。王耀武积极表态,主动写了对国民党军的广播稿。在南京的蒋介石听了他的广播后大发雷霆:“王耀武是我的学生,我待他不薄。他在我困难的时候却来反对我,还要下面的人也反对我,岂有此理!”说罢,蒋介石生气地用手中的茶杯砸坏了收音机。
1959年12月4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对战犯特赦大会”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隆重举行,杜聿明、王耀武等十人被列入首批特赦名单。十天后,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杜聿明的老师。杜聿明面露愧色地对周恩来说:“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跟着老师干革命,走到反革命道路上去了,真是有负老师的教导,对不起老师。”周恩来微微含笑,摇摇头说:“不能怪你们学生,我这个老师没有把你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我也有一定的责任。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嘛!”
高级战俘亦有秘密潜逃个案
当然,并非所有高级战俘都顺利实现思想改造,其中也不乏拒绝接受改造,甚至秘密潜逃的个案。
时任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暂编第一旅旅长、少将李华和副旅长、参谋长一同被俘时,还把家属也带到了高俘团。这些女眷也受到了优待,允许夫妻同居,生活在一起。如此宽松的环境仍未扭转李华对共产党的敌对情绪。李华甚至串通副旅长和参谋长,准备举行暴动,劫持和杀害我军干部,放跑高俘团里所有被俘将校级军官。高俘团领导迅速采取果断措施,防止了事件发生。李华等3人做贼心虚,一个星期后趁暗夜潜逃。
李华的家属是个20多岁的年轻女人,丈夫逃跑后,她十分恐惧,害怕判她“同谋罪”。而高俘团个别干部也主张将她作为人质。陈毅得知后十分生气,批评道:“共产党做事要光明磊落。既然没有本事看住那个旅长,扣留他的老婆算哪门子好汉!”他下令把李华等3人的家属护送到国民党统治区。后来,陈毅到徐州参加停战谈判时,李华曾冒着巨大政治风险到陈毅住处“负荆请罪”,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