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庄则栋被结束隔离释放回家。政治上对庄则栋的最后“判决”是: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出党,犯有严重的政治错误,属人民内部矛盾。应该说,庄则栋在“文革”前有功,在“文革”中有过。
此时,鲍蕙荞与庄则栋两人的情感世界,已经名存实亡,出现了无可挽回的裂痕。艰难维系5年后,经过冷静协商,鲍蕙荞和庄则栋在北京东城区政府办理了离婚手续。从区政府出来,两人在路口微笑着握手言别。一切都不用多说什么了,就像20多年前他们举行婚礼一样,离婚也是极其自然的。人们既不惋惜,也不惊奇,好像事情本该如此。所生一子一女都跟着鲍蕙荞,将满20岁的儿子弹得一手好钢琴,比他小8岁的女儿,正在攻小提琴,这两个孩子将来会成为演奏家而不是运动员。已经48岁的庄则栋,在他行将进入“知天命”之年,显得那么孤单。
异国婚恋书写传奇
就在庄则栋离婚后不久,在一个冬日的大雪天,电视片《乒坛坛主庄则栋今安在》开拍了,随后,中国新闻社用多种文字版本向海外发行播放。电视片向世界展示了什么?一个国家的政治开明?一个世界冠军的经历?抑或是一个富有悲剧性的美丽故事?在这部电视片中,庄则栋亲口对人们说:“人生的道路有时真像一个圆,它的开始又是终结,它的终结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是30年前从少年宫出去的,现在又回到了少年宫。有人说,这是倒退。不!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过去,我在少年宫打球,现在又去少年宫当教练,我曾在热爱的事业中找到我自己,今后,我将在这项事业中重新找到我自己。”然而,在个人生活中,庄则栋会从重新找到自己的爱情吗?
“妻离子散”的庄则栋,离开北京去山西当教练。因为不算正式教练,他没有伙食补贴,上世纪80年代,只有70元的工资,每月要给北京的母亲和孩子寄出50元,剩下的20元钱全部用来吃饭。20元能吃到什么?一天,食堂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胖老头叫住了庄则栋:“你就是庄则栋?”胖老头见他点点头,煞有介事地说,“食堂里有规矩,吃完饭不准带走饭盒,知道吗?”已经是战战兢兢生活的庄则栋能不相信吗?第二天吃午饭,庄则栋去拿饭盒,沉甸甸的饭盒差点儿脱手落在地上,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肉和鸡蛋,他看看饭盒,上面写着庄则栋的名字。老头用油腻的手递给庄则栋一支烟:“你过去来这打比赛,那会儿你刚得了世界冠军,每次吃完饭,人家抹抹嘴都走了,只有你,帮我们收拾碗筷,你还到厨房里跟我握了握手,一点儿没有大冠军的架子。想起当年的你,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庄则栋自己也没想到,他的人生会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
庄则栋的第二次婚恋,就是始于那个艰难的年代。这是一段奇特的跨国婚恋,一位温柔贤惠的日本姑娘佐佐木敦子开始走进他的生活,当年的国际乒联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荻村伊智郎先生,担当了月下老人。
庄则栋先到山西,后来又到北京少年宫任教,其间有两个日本人一直在寻找庄则栋,这就是当年赛场上庄则栋的老对手荻村伊智郎,还有赛场上的女球迷佐佐木敦子。荻村得知庄则栋去了山西,曾力促日本乒乓球队连续三次访问山西省,打球是假的,寻找庄则栋是真。
据庄则栋透露,他与佐佐木敦子的相识是在1971年名古屋的藤久观光旅馆的大厅。当时中国乒乓球队在中断了两届世界锦标赛之后,重新派队参加世界大赛。佐佐木敦子会讲中文,作为庄则栋的“粉丝”,与他拍了一张照片。之后,佐佐木敦子又跟随中国乒乓球队,登上了新干线列车,在名古屋去大阪途中,他们再次相遇,而且在列车上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从那以后他们算是好朋友了,后来佐佐木敦子还给庄则栋写了一封长达4页的信,表达了她怀念中国,怀念老师、同学的深情,同时在信中她也隐隐约约表达着对庄则栋的好感和崇拜。
还有一次,庄则栋带领中国青年乒乓球队访问日本,佐佐木敦子得知后又在第一时间去看他。庄则栋非常高兴,还专门送给她一个花篮。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从此一别就是13年。
整整13年过去了,庄则栋的生活跌宕起伏,而佐佐木敦子那时还是单身一人。佐佐木敦子知道他过去的一切,当然也知道他已经离婚了,她还从荻村先生那里了解到,那些年庄则栋在山西和一个叫钮琛的球友一起写了一本书《闯与创》,全书35万字。庄则栋来山西前,山西的乒乓球30多年来是全国比赛的“垫底货”,庄则栋来山西后,他负责训练的女队和即将参加第37届世乒赛的中国队打友谊比赛,结果是中国队几次败在山西队手下。后来进中国队的管建华一人就独胜6场,打败了世界冠军曹燕华在内的一流选手。荻村让佐佐木敦子去北京市少年宫找庄则栋。
一天下午,庄则栋正在带小朋友训练,电话铃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庄则栋在吗?”“我就是……”“我是佐佐木敦子。”这声音曾经那么遥远,如今却近在咫尺,这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他们又回到了13年前。庄则栋急忙从训练房向少年宫大门口走去。门外,站着一位戴着宽边眼镜的圆脸庞的日本女子,正是佐佐木敦子!时隔13年重逢后,佐佐木敦子向庄则栋说出了心里话:“这么多年,一直想来看你。”庄则栋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近十年来,我的人生道路崎岖坎坷,真是折翅方知沧桑之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