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周刊》6月29日(提前出版)发表拉娜•福罗哈尔(Rana Foroohar)题为《嗨,初级消费者》的文章,摘编如下:
推动中国繁荣的不是个人是政府
中国消费者终于与挥霍的美国消费者站到一起,开始充当拯救世界经济的角色?销售数字似乎给出了肯定回答。当美国消费者待在家里为房价和股票下跌发愁时,中国的消费者却出入商场购物。5月份中国零售额暴增15.2%,住房和汽车销售节节攀高。尽管出口骤减,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高达8%。一些专家认为,这证明该国中产阶层正推动经济复苏。这应该令中国的制造商和麦当劳的高管感到鼓舞。但其实这具有误导性。推动中国繁荣的并非是个人,而是政府。
政府的投资和补贴正在成倍增加
中国政府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北京的经济刺激计划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中国不用向外国伸手借钱。年初以来,政府投资增加逾30%。补贴也是成倍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向闲置工厂和工人再培训项目注入资金。政府甚至派发优惠券,鼓励消费者购买汽车、冰箱和其他产品。
中国消费者难与美国消费者匹敌
中国经济总体上确实在复苏,这对其他大多数经济体而言是好消息。但政府的慷慨掩盖了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度。全球衰退沉重打击了像广东省这样的出口大省。一名官员说:“我们依然十分依赖出口,特别是依赖美国”。这是诚实的承认,足以让一切有关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将取代美国消费者的谈论大打折扣。珠三角的官员们乐于提到他们现在如何到内陆地区销售以前是销往国外的产品。但比起国外的巨大市场,这些销售额只是杯水车薪。
有人认为,美国市场需要几年才能反弹,而中国市场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举足轻重的消费规模。中国消费者要匹敌美国消费者需要远比这更长的时间: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约1/10,2007年中国总的居民消费支出约为1.7万亿美元,而美国为1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个人储蓄率高达30%,而美国不到5%。
中国向美欧市场的出口仍在下降
中国以前成功运用了这类刺激战略,比如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后。但就这两个例子而言,政府资金其实是“创可贴”,起到争取时间等待全球经济(和出口)复苏的作用。这种办法当时效果很好,但这次情况不一样。有迹象表明,美国及欧洲出现经济复苏,而中国向这些市场的出口仍在下降。
制造业有赖于转向生产全球品牌
当然,居民财富的增长有助于鼓励消费者花钱。但这有赖于从低端制造业转向生产全球中国品牌。目前中国大多数出口产品只是在该国组装而非设计,这意味着利润的大头以及支撑购物热的高薪仍流向国外。在整个广东省,官员和工厂主都在朝设计和生产更高端制成品方向努力,但该地区约60%的产品仍是低端组装产品。所以在中国变为发达的出口强国之前,其经济“幼芽”大多仍是政府助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