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12月22日(提前出版)文章:寻找下一个“中国奇迹” 作者 Bill Powell 译者 黄义务
当王少碧(音译)生活的世界将要永远改变时,她才7岁大,在中国东南部过着贫穷的日子。那是30年前的这个月——1978年12月,当时中国领导人决定开放经济和接受类似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某种东西。
今天,王已经取了个西方名字“Colleen”,在位于南方制造业中心广州的一座豪华写字楼工作。37岁的她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在中国3个城市有将近70名员工,其客户包括了宝洁和索尼爱立信等跨国公司。跟那一代的许多人一样,她冲过改革开放打开的大门时,从未回头看,她的成就显示这个国家改变之巨大。但它们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正面临一堵墙——30年经济奇迹的第一阶段业已结束。
而此时,就在离王的办公室仅数英里的广州火车站,数以百计的农民工正在等着开始漫长的回乡之旅。他们曾在玩具和服装厂以及建筑公司干活,但现在被解雇了。其中就有36岁的张丁力(音译),他在一家玩具厂干了10年,但到今年11月初,工厂关闭了。随着中国两位数增长率急剧下降,数以千计的工厂倒闭,数以百万的工人被甩到街上。今后数年他们需要工作,对于准备回到家乡四川省的张提出的无奈问题——“我回家后做什么?”中国政府正想方设法给出答案。
中国需要一场新的经济奇迹。从理论上讲,中国应该是最终帮助世界脱离衰退的其中一个火车头。但这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眼下,中国正尝试把钱大举投入基础设施项目。但中国政府深知,大兴土木将不会把中国领向它需要去的地方。只有领导人对经济增长的基础实行一系列复杂的变革,中国的势头才会保持下去。美国咨询公司罗迪姆集团负责人丹尼尔·罗森说:“在经过了30年的剧烈改变后,中国人理当放松一点。可惜他们没有。”
“我们已变成经济大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说,“现在,我们需要成为经济强国。”简言之,这意味着中国要变得有些像日本——发展技术强大的本土制造业,而不是只为世界其他地方生产大量廉价货;它还意味着要变得有些像美国——过去几年来那里的工厂工作,已被服务业和知识型公司的增长所取代。中国的工厂需要新的顾客,而中国消费者可以补上这个空缺。中国需要开始通过推进不发达的服务业,来创造新的就业。在中国,服务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40%,而在美国占79%。
对于到2050年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其服务业惊人地不发达。在这个13亿人的国家,只有大约500万人从事医疗服务,只有200万个工作跟环保有关,只有400万是在银行和保险业。
对于经济决策者来说,成为经济强国的真正含义不只是让国民花得更多和发展服务业。下一个中国奇迹,从根本上意味着成为一个一流的技术强国。下一个奇迹可能比上一个奇迹更难实现,但并不意味着这不会发生。
中国仅用了30年时间就让自己改头换面。尽管该国现在面临着种种挑战,断定奇迹不会再次发生明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