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海峡时报》12月16日文章,原题:寻找价值观
中国的大街上已经从改革前“蓝绿的海洋”变成彩色的海洋,中国的社会同样也变得丰富多彩。一些人怕中国人会过多地追求物质财富,但是有迹象表明中国人正在寻求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体系能让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得以为继。
30年的市场改革给中国带来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数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政府允许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但这样的流动性意味着原来的家庭纽带被打破。在大家庭里照顾老人的旧体系正在逐步瓦解。过去30年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意味着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再加上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瓦解,造就出了一个实用社会。社会学家郭于华(音)说:“人们太过于重视实际效用。我们太注重功能性,而缺乏对价值观的诉求。”
但是,前景也并非完全迷茫。市场化带来的血缘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稀释使得法治更容易发展。今天的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包容。例如,同性恋现在可以公开讨论,社会也更加尊重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退休教授吴青(音)说,在城市,民工得到更好的待遇,城市居民已经接受他们成为社会的一部分。“随着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我们能够向中国以外的国家学习。人们开始关心环境,他们也逐渐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责任。公民社会意识正在得到提升。”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着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中国社会中也出现了道德真空。政府承认此点,并开始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中国人民大学的康晓光(音)教授认为,儒家学说应该成为“慈善”管理的基础,数百年来,儒家学说一直丰富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清华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认为,作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儒家学说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失。儒家学说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市场上有许多关于这一主题的书籍,学校和大学也开始教授儒家学说。道教、佛教等宗教也开始复苏。这说明,人们正在寻求精神满足。 (作者葛穗诺,伊文译)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