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1月5日文章:中国银行业崛起之路 记者:丹?维尔(Dan Weil)
全球经济衰退已经蔓延到中国,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寒意。中国的领导人关注的是社会稳定,而美国领导人则担心,随着美国预算赤字爆炸式增长,中国是否还会大把购买美国国债。
在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中,就有中国银行体系令人惊讶的实力。十年之前,这一体系尚岌岌可危。所幸后来的改革让情形大为改观。前世界银行官员,现在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皮埃尔?波特莱尔(Pieter Bottelier)说,“十年前,中国的银行在全世界的银行体系中属于最弱之列,现在,尽管这个体系尚显粗糙,却已是最稳健的银行体系之一。”
他们是如何逆转的?
简而言之,是中国政府实施了许多西方使用过的市场化原则。官员们提高了监管力度,引入了风险资金要求,加强了对不良贷款的判断标准以及计提标准。
政府允许银行在证交所上市,意味着银行必须根据西方会计准则公布收入。现在,按市值计算,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三个银行中有两个来自中国:排名第一的中国工商银行和第三的中国建设银行。
从1998年开始,政府就开始对这些银行进行资本调整。数年后,政府大约动用了600亿外汇储备以完成这项工作。而银行也得以将坏贷的包袱丢给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得到稳定的财政债券做为交换。这些重组资产带来的收入贡献了工商银行2006年60%的利润。
在旧的风险权重制度中,银行可以宣称借给国有企业的贷款没有风险。这让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上去很美,事实上却不尽人意。现在这种情况也改变了。到9月30号,中国所有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都高于政府要求的8%的水平。 不良贷款方面也大有改观。到2008年9月30号,不良贷款总额仅占上市银行贷款总额的2%。而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承保的银行尚有2.3%的不良贷款。贷款损失准备方面,过去十年的改革之前,无论贷款质量如何,银行都无需为坏贷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现在,上市公司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总额达到了不良贷款的123%。
2003年,中国的银行管理部门允许外国投资者将其在中国银行的股份从15%提高到20%。这让中国银行有了更多资金和信誉,为从2005年开始的上市铺平了道路,同时也让中国的金融机构接触到西方管理经验。幸运的是,中国的银行并没有像西方的同行一样过度追逐风险。尽管如此,他们也所得颇丰:中国上市银行在2008年第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53%。
或许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银行没有陷入次贷的连环套。据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尔第(Nicholas Lardy)预测,中国银行最多只需为持有有毒美国证券冲销0.1%的资产。
但是全球经济衰退也为这一改革进程带来了风险。中国近年来有力的出口推动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让银行很容易赚得盆满钵满。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4%。有专家预测这一数字可能会滑落到8%以内。尽管这样的增速足够美国涅磐重生了,但三到六个百分点的降幅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和美国正在经历的相去不远。高速的经济增长让公司利润飙升,税前利润从2001年占GDP的4%上升到去年的11%。拉尔第说,“那时候要找到一个资信不足的人放贷可还真不容易,现在经济下滑,利润很快会减少。这时候我们就会更加了解贷款质量的重要性。”
就发生在西方的金融危机而言,其实尚未直接伤害到中国。但其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则给中国的出口需求带来影响。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关键动力之一。此外,政府也通过降低存款利息,降低税负等方式保护银行。所以中国的银行实力仍有待加强。不良贷款无疑会上升。但危机倒也未必会真的出现。政府有许多手段应对经济衰退,比如最近宣布的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而比起数年前,这些银行在处理不良贷款方面也更有准备。
波特莱尔说,“潜在的风险确实存在,规模大小也很难预测,但是中国还远没到担心这些问题的时候”。(编译:朱颖)
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