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产经新闻》:实用主义的“中美国”论(作者该报驻中国总分社社长伊藤正)
今年中国将迎来诸多以10年为单位的纪念日,其中包括美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为纪念美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以卡特前总统为首的前美国高官和历任驻华大使组成了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并与中国国家主席明锦涛等人举行了会谈。
美中两国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7年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既是中国走向变革的起点,也是美中关系发生转变的开端。1978年12月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当时双方在展开了数月的艰苦谈判之后,终于就邦交正常化问题达成了协议。这是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做出的决断。邓小平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搞经济建设,为此就必须与美国协调。
卡特在此次与胡主席的会谈中,回顾了邦交正常化后邀请邓小平访美时的情景。他说“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中国方面随即表示同意,而且访问时间定为两周。”实际上邓小平从l月底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他一再推动两国开展经济合作。
据说当年陪同邓小平访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等人为筹集美元费了很大的周折。中国当时的外汇储备只有1亿美元,对外汇限制很严。30年过去了,中国的外汇储景接近2万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买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充分利用美国的市场和资本,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增长,两国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不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国的力量对比。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经济和财政都面临着危机,要求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13日的研讨会上建议将中美对话机制命名为“G2”。为了形容两国间的一体化,美国方面甚至出现了“中美国”(CHIMERICA)提法。在去年秋季和今年年初两国相互举办的经济战略对话中,美国方面明显采取了低调的做法,双方的主要议题是进行政策上的协调,而不是就汇率等问题发生争吵。
作为总统特使访华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在8日的记者会上强调说:“美中关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这是布什政府的政治遗产。”他希望奥巴马新政府能继承这一遗产。
尽管中国领导层对美国方面的积极态度表示欢迎,不过,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却对此态度冷淡,认为美国方面这样做是为了在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问题上得到中国的合作,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做法。从台湾问题、中东等地区问题,再到安全保障问题,美中两国不可能出现“一体化”的结果。
在美中研讨会上,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强调了加强两国军事交流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中国最关注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应该恪守两国间的协议,不应向台湾出售武器。
美中一体论是无视中国政治和社会多元性的机会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闭口不谈中国国内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我们不应该忘记,大多数中国人之所以尊敬美国,是因为美国自始至终奉行的是民主主义。
文章来源: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