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领导群众转入地下斗争,其间还穿插着轰轰烈武装起义。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领导工人和士兵,发动了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公社。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的一次尝试,对广东和全国革命事业均发生重大的影响。
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部队后来转移到东江地区,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27年至1935年,东江根据地经历了创建、发展和转移3个阶段。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和武装起义,是建立东江根据地的重要基础。1927年11月,陆丰和海丰一度建立的两个苏维埃政权,是中国第一批县级苏维埃政权。它们对处于革命低潮中的中国工农群众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东江根据地在其全盛时期,曾建立过10块大小根据地,成立了东江苏维埃政府,有红军主力四五千人,群众武装数万人。土地革命在东江也普遍开展起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和共产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东江根据地受到严重挫折,不得不进行转移,但是斗争还在继续。
东江根据地的长期斗争,为中国“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孤悬海上的海南岛,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也在支持斗争,建立了琼崖工农武装,并于1927年9月发动了全琼武装总暴动,创建了琼崖苏区,开展土地革命。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琼崖的革命红旗始终不倒,给海南和广东人民树立了好榜样。
此外,在粤北、南路、中路、西江等地,人民革命武装斗争也纷纷开展起来,此伏彼起,长期坚持,为革命积聚了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的共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在前些革命斗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救亡运动,团结了爱国抗日力量,广泛地动员了群众,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抗战。
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人民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新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也建立和发展起。
在革命基础良好的东江,首先建立了抗日游击队、游击区和抗日民主政权。随后,琼崖革命武装也改编为抗日武装,并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珠江三角洲、南路和潮汕等地的游击队也先后建立起来。
经过数年的艰苦战斗,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取得很大的成绩。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为东江地区抗日的主力,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广州市郊、粤赣湘边区和韩江地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琼崖独立纵队活跃在海南抗日前线,活动范围遍及16县市。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转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广东西北区人民抗日同盟军,分别在粤中、潮汕、高雷、粤北等地展开抗日游击战。此外,还有规模较小的人民抗日武装分散在各地活动。广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到1945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正规部队发展到2.8万余人,民兵发展到数万人,建立了拥有1000万人口的解放区和游击区。游击区和解放区的团结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巨大的功勋。
解放战争初期,东江、琼崖、粤中、南路、西江、粤北、珠江等地的人民武装,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扫荡”,实行战略转移,到山区分散活动,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包括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南路和粤中人民武装的骨干)2000余人北撤山东,为人民武装保存了基本力量。
随着有利形势的到来,各地人民武装斗争也得到恢复和发展。1947年9月,全省各地人民武装发展到1万余人,游击区和根据地也日益扩大。1948年底,粤赣湘、闽粤赣、粤中等几个大边区已建立主力部队,兵力共约4.6万人,游击区和根据地由山地扩展到平原,逐渐逼近敌人的中心地带。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粤桂边纵队、粤中纵队等先后成立,标志着广东革命军民的斗争进入到夺取最后胜利的阶段。这些部队在春季和夏季攻势中,建立了一批大片的根据地,在全省三分之一的地区建立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全省大部分农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广东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秋,在广东各边纵的配合下,解放大军长驱南下,解放广州。接着大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岛。8月,解放万山群岛。至此,广东全省解放。
广东的解放,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广东人民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明大道。广东的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中共广东组织、广东人民武装、革命根据地人民和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以及各界人士共同坚持长期艰苦卓绝斗争的结果;是近百年来几代人前仆后继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结果。